2015年12月12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在喜樂中皈依

將臨期四個主日的主題分別為:醒悟、悔改、喜樂、厄瑪奴耳。悔改、皈依,必然帶來喜樂,因為「尋求上主的人,樂滿心中」(詠 105:3),但此種尋求需要人全力運用他的理智和正直的意志(天主教教理30)。「德行」是理智和意志的堅決態度,有助基督徒的倫理生活。

喜樂的泉源
今天是將臨期第三主日,教會傳統稱之為「喜樂主日」。讀經一,索福尼亞先知清楚講出以色列民應該高興喜樂的原因
──上主撤銷對他們的定案,掃除他們的仇敵;上主在他們中間,不用害怕;上主是一位施救的勇士;上主對以民重溫祂的愛情,並且因他們而歡躍喜樂。在答唱詠中,依撒意亞先知給予我們很大的安慰,因為上主是我的救援、我的力量,我依靠祂,決不畏懼;我們可以從救援的泉源汲水。讀經二,聖保祿宗徒提醒我們,作信徒的應當喜樂,因為主快來了。

悔改、皈依,在喜樂中期待主的來臨
將臨期是教會禮儀年曆中,幫助信徒準備聖誕節,紀念基督第一次降臨我們當中,並藉此紀念,準備我們的心神,期待基督在末日第二次再來。今天是將臨期第三主日,這個準備期已過了大半。由將臨期第二主日到第三主日,主題由「悔改」轉到「喜樂」。喜樂,是因為「主快來了」。

今天的福音,在短短的九節經文中,便重複了三次:「我們該作甚麼?」。這段福音的背景,是洗者若翰在約旦河一帶,宣講悔改的洗禮,並嚴厲警告群眾,必須結出與悔改相稱的果實,凡不結好果子的,必被砍掉,投入火中(路 3:3-9)。

若翰以水施洗,而基督徒所領受的卻是聖神的洗禮。心靈的悔改和皈依,必須配合倫理生活的改變。初期教會的慕道者在禮儀中問:「我們該作甚麼?」。福音提到:有的要與別人分享,要公義及知足;總的來說,是指受洗者該在自己生活的環境,活出仁愛與正義。皈依帶給我們恆久的喜樂,而基督徒就是在喜樂中期待基督的來臨。

不斷皈依
接受洗禮是我們歸向天主的基本抉擇,但是在人生旅途中,我們在信仰及倫理生活上都會有大大小小的起伏,我們需要不斷悔改、不斷再皈依。再者,皈依不單是指「不犯錯」,更加是藉着自由和良心的聲音,對真理和美善開放。皈依實踐在日常生活中,包括和好的行動、關懷窮人、履行正義、承認過失、檢討生活、省察良心、忍受痛苦、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跟隨基督(天主教教理 1435)。

德行與基督徒的倫理生活
人性的德行乃屬理智和意志的堅決態度、穩定的傾向、習慣性的完美。德行依照理性和信德,規範我們的行為,管理我們的情慾,引導我們的舉止。德行使我們容易地、自制地、愉快地度一個美好的道德生活。有德行的人能夠自由地實踐善。倫理的德行支配人的所有能力,為與天主的愛共融。(天主教教理 1804)

「智、義、勇、節」扮演着樞紐的角色,因為一切德行環繞着它們而組合在一起,因此稱為「四樞德」。「智德」是支配理性之實踐的德行,使它在任何環境中辨別甚麼是真善,並揀選適當的方法使之實現。「義德」是倫理的德行,在於依循恆久和堅定的意願,給予天主和近人所應得到的。「勇德」是倫理的德行,它確保人在困境中有毅力,在追求善時有恆心。「節德」是倫理的德行,它調節感性樂趣的吸引,並使人在運用世物時,保持平衡。(天主教教理 1805-1809)

人的德行是通過教育、自主的行為和努力不懈的恆心逐漸修成,並因天主的恩寵得到淨化和提升。在天主的助佑之下,德行鍛練性格,使人易於行善,活出相稱基督徒的生活。(天主教教理1810)

生活反思/實踐
1.  「上主你的天主,在你中間,祂是一位施救的勇士,衪必為你喜不自勝,對你重溫衪的愛情,且因你歡躍喜樂」(索
3:17)。默想這段聖經,感受在天主內的喜樂、平安與愛情。
2.  在天主的愛內,反省自己的生活。不足之處,求主寬恕,再次皈依;並祈求天主助佑,好能度一個美好的道德生活,在喜樂中期待祂的來臨。

2015年12月5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救恩的盼望

今日教理的重點是希望,先知叫我們活在希望中,他們給了我們指示了希望的內涵。在感恩經第四式中,教會這樣祈禱
 ——「藉著先知教導眾人,期待救恩的來臨。」先知並不是預言者,他們不會常常透過他們的教導具體說明將來的形態,而是他們教導我們要將希望只放在天主身上。本主日的選經均是指向天主許諾的救恩,亦即是我們的希望所在。期待基督末日時的光榮再來,提醒我們該為救主隨時光榮再來的審判而作好準備。洗者若翰指導我們向著我們期待已久的目標——
救恩的盼望——前進。

巴路克先知預告天主想起那散佈於各地的耶路撒冷子女,並會將他們再領回來;「天主要在喜樂中,以自己本有的仁慈和正義,在自己榮耀的光輝下,親自領回以色列。」﹝參閱5:5-9;CCC#710﹞

聖詠鮮明地刻畫了得到釋放之猶大百姓的喜樂。他們曾被充軍,此時得到自由的感動與將要歸回故土的激動化作片片歡笑聲。「上主帶領俘虜回到熙雍,我們覺得仿佛是在夢中;那時,我們滿口喜氣盈盈,我們雙唇其樂融融。那時外邦異民讚歎不已:上主向他們行了何等奇事!」﹝詠 126:1-3﹞更值得感謝高興的是外邦的異民,也透過以色列子民得以窺見那來自天主的救恩。

保祿宗徒的祈求也是指向那希望的日子:「為叫你們直到基督的日子,常是潔淨無瑕的,賴耶穌基督滿結義德的果實,為光榮讚美天主。」(參閱斐 1:9-10)

依撒意亞先知這樣說「大地四極看見了我們天主的救恩。」(依 52:10b) 耶穌基督就是天主的救恩;看見祂就是看見救恩。救恩是給所有人的,問題乃在於看見的人願不願意接受,接受的人就得著救恩。基督第一次降臨時,縱使並非所有人都接受祂,但這救恩仍惠及所有人。當祂在末日再來執掌王權時,這節聖經就要全面應驗,到那時,新的以色列子民都將獲得救恩,原來的外邦人也能分享祂榮耀國度的祝福。

路加福音引用依撒意亞先知的預言,描述有一個呼聲喊說:「你們要在曠野中預備上主的道路,在荒原中為我們的天主修平一條大路!......上主的光榮要顯示出來,凡有血肉的都會看見:這是上主親口說的。」(依 40:3-5)「凡有血肉的,都要看見天主的救援。」(路 3:6)

聖奧思定這樣教導:天主制定了一個承諾的時間及一個圓滿的時間。承諾的時間就是先知的時期直至洗者若翰;天主是忠信的,祂將自己放在欠債者的位置,不為收回甚麼,只為承諾了那麼多。一個承諾還未夠,祂還寫下祂的承諾——就是人的成聖、人的不死不滅、罪人成義、卑微人獲得榮耀...這些承諾看似難以實現;祂遂安排了一位忠信者——祂的獨生子作為中保,而不是安排了一位王子或天使或總領天使。因此,這一切未來的事件需要預言、預告,並傳遞給我們,為使我們在信德中等待而不會感到突然和懼怕。

一如先知們所預言——天主許諾的救恩——成了我們將來的盼望。「基督第一次來臨時,屈尊就卑,降生成人,完成了祢預定的計劃,並為我們開闢了之永生的途徑:使我們在祂第二次光榮地來臨時,終能獲得我們日夜期待的恩許。」﹝見將臨期頌謝詞﹞﹝CCC769﹞

基督徒是個有希望的人,我們的盼望是『那在天上給你們所存留的希望』(哥一 5),換句話說,我們希望的不是屬世的,是屬靈的;不是暫時的,是永恆的;不是人自己的期許,乃是天主的應許!所以生活應是積極有力的。我們不是希望所見的,而是希望所不見的,為此也就能看輕那現世暫時的苦楚 (參閱羅 8:24-25;參閱格後 4:16-18)。

何謂基督徒的希望?這是一種對天主信靠的寄望,遠比我們想像中的廣和深。這種寄望直指天主浩瀚無涯的慈愛,實質上,基督徒希望所指望的,乃是對天主的完全信靠,相信在任何境況中,甚至在黑暗和絕望中,祂都與我們同在並賜予我們光明和生命。對天主全然信靠和時刻生活在希望中,正正是此時此刻香港的基督徒所切願的。

生活反思/實踐
1.  今日國際及本地有那些境況極需天主的救援?
2.  你可曾見到天主在現世的工作 ——恢復及修補原先創造的原貌?你對救恩的盼望又是甚麼?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 年 11 月

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祂將要光榮地再來

天主教會的禮儀年曆以將臨期第一主日作為新一年度的開始。「將臨」一詞,在原文中有即將來臨的意思,即指「那一天」或「那一位」快要來到。一方面是紀念基督在歷史中的第一次降臨,而另一方面也同時藉此紀念,準備我們的心神,好能期待基督在末日時的第二次來臨。因此,我們應充滿喜樂和虔敬的盼望。

整個將臨期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由第一主日至 12月16日。這階段的重點是期待基督在末日時的光榮再來,提醒我們該抱著信德與希望,為救主隨時光榮再來的審判而作好準備。第二階段是由 12月17日到24日,重點在於展望基督再來的同時,預備慶祝「救主降生」的紀念,重新體驗基督降生救贖我們的事實。

今天的讀經正是第一階段。讀經一講述耶肋米亞先知在猶太亡國,人民被迫充軍時,預言一幅美好的默西亞來臨的景象,重申上主對以民的許諾,喚起他們的信心。在讀經二,保祿寫信鼓勵正面對宗教迫害的得城信友,以基督將要再來的道理來堅定他們的信德,並勸勉他們要在基督來臨時,表現得無瑕可指。今天的路加福音則充滿著末日的勸言。首先耶穌以舊約中達尼爾先知有關人子的形象來預言祂在末日時的光榮來臨,並強調祂再來臨的日子是不可預測的,因此祂提醒門徒們要常常祈禱、警惕,並為那一天而作好準備,要挺身抬頭,充滿喜樂,為迎接永恆的新天新地。

在信經中,我們宣信:「耶穌還要光榮地降來,審判生者死者。」這與早期基督徒對基督再來的期待和呼求互相呼應:
「主耶穌,你來罷!」(默22:20)事實上,在每次的感恩祭中,我們除了是在預嗜未來天國的盛宴外,亦是在重申我們對主即將再來的期盼:「基督,我們傳報你的聖死,歌頌你的復活,並期待你光榮地再來。」我們明白藉著耶穌在人類歷史中的降生、死亡和復活,天主的國已在我們的現世中開展了。但這天國現時仍未達至圓滿,我們相信只有當耶穌再度光
榮地來臨並帶來新天新地時,這天國才達至終極圓滿的境界。因此,我們仍然在期待天主許諾的最終實現。

梵二大公會議教導我們,對新天新地(默 21:1)的期待應促使我們更積極地在現世中生活和建設。「期待新天地的希望,
不僅不應削弱,而且應增進我們建設此世的心火。因為新的人類大家庭的雛型,是滋長發育在今世的,並已能提供人以新天地的預感。我們在天主之神內,並依循天主的命令,在此世宣揚了人性尊嚴、兄弟共融及自由之後,當基督將永恆而普遍的神國、真理及生命的神國、聖德及聖寵的神國、正義、聖愛及和平的神國,交還天主聖父時,我們要再度看到這些美妙及成果。但那時這些美妙及成果,將是毫無玷污而光輝奪目的。這神國業已存在於此世,不過尚隱蔽於奧蹟內;當基督再度來臨時,則將成功為圓滿無缺的。」(現代39)

在天主教教理中,也有不少章節提及「基督的光榮再來,審判生者死者。」尤其是在卷一第二部份中有關基督徒信仰宣認的第七條。總的來說,可以歸納為以下數個重點。首先,天主教會相信天國的圓滿、基督的再來不是因著教會逐步上進、在歷史上的凱旋而獲得的。天國的圓滿完完全全是天主制伏惡者的最後放縱而確立的,這事將使祂的新娘從天降下。第二,天主教會從不推測救主再來的日子,縱使在祂升天以後,祂在榮耀中來臨的日子已逼近了。因為父所決定的時候和日期(宗 1:7)不是我們應當知道的。這種末世的來臨可在任何時間完成。另一方面,天主教會也反對任何因期待基督的再來而削弱對現世的關注。最後,我們相信人在死亡一刻開始,我們在不死的靈魂上,就立刻將一生呈報基督的私審判,領受永遠的報應:或經歷一個煉淨期,或直接地進入天堂的榮福,或直接自我判罪,墜入永罰。當然在基督再來時,亡者都要復活,並面對最後的公審判。只有天父知道那日子和時辰,只有祂決定基督何時再來。在那一天,通過祂的聖子耶穌,天父將對歷史作出決定性的發言。我們將知悉整個創世工程和救恩計畫的終極意義,同時將明白天主的眷顧,怎樣通過奇妙的途徑,引導萬有邁向最後的目標。最後審判要啟示天主的正義,勝於任何受造物所行的不義,因為祂的愛比死亡更強烈。(參閱天主教教理668-682;1021-1022;1038-1040)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相信在世界窮盡時,基督將要光榮地降來,審判生者死者,並帶來公審判嗎?你會怎樣準備和迎接基督的再來?
2.  你渴望救恩計劃的完成,新天新地的來臨嗎?為什麼?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 年 11月

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

教理主題:基督君王

教會在禮儀年最後一主日慶祝「基督普世君王節」,原來這是教宗庇護十一世在 1925年制定的,主要為抗衡當時不斷侵蝕世界的無神主義及俗世主義。這節日有別於其他與耶穌生平有關的慶節,是一個慶祝基督身分的節日,叫我們承認和尊崇祂為萬有的統治者。這節日的意義可說與耶穌升天有異曲同工的地方,彼此都為慶祝耶穌基督被舉揚,坐在聖父的右邊為王。今天的讀經可以清楚地顯示這番意思。

讀經一是達尼爾先知書記述的首個神視,前文是描述那萬古常存者如何在天上的法庭作出審判。今天的讀經由第 13 節起,出現了一位相似人子者,他在光榮的景象中降臨,走到萬古常存者面前,接受賜給他的永不滅亡的王權。聖詠 93篇與今天的讀經一非常配合,相信是以色列人慶祝帳棚節時用來稱頌天主的神國——當默西亞來時,天主便立他為全世界的君王,人人都要尊崇他。

今天的讀經二取自默示錄的致候辭和開端祈禱,內容描述耶穌基督乘著雲彩降來,與第一篇讀經互相呼應。這裡用了多個豐富的教理圖像來形容耶穌基督,並提到基督以自己的血解救我們脫離罪過,令人聯想到福音中耶穌的苦難和救贖。若望福音是選自比拉多審判耶穌的一段。表面看來,耶穌在被審時,他的命運全然由比拉多來操縱,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因為自始至終,耶穌才是世間握有一切的主宰,沒有天主的旨意,誰也不能將他拿下。他是至神聖的那位,他又是真理,來到世上是為真理作證。耶穌也向比拉多表明他的國不屬於這世界,所以若人稱他為君王,也是正確的。

要了解耶穌基督是普世的君王,我們必須明白他在公開生活時所宣講的天國。「基督為承行聖父的旨意,在世上揭示了天國,給我們啟示了祂的奧秘,並以其服從完成了救贖之功......全人類都被號召和基督合一,基督是世界的光明,我們從基督而來,因基督而生活,我們奔向基督。」(參閱《教會》3,《教理》541)。故此,人人都被邀請去赴天國的盛宴,特別是那些貧窮弱小者。耶穌又說:他來不是為召義人,而是召罪人。他常用比喻去講出天國的真義,並要求人作基本的選擇:賣掉一切,為獲得天國而有所行動。(參閱《教理》543-546)。

天主的國也有批判這世界的作用。在天國道理的光照下,我們對罪惡、死亡和人性種種局限都有新的了解。世俗眼光裡認為優先和重要的事物,在天國裡,往往是毫無用處的,其價值也剛好是相反的。人生最圓滿的事情是結合於基督內,讓天主的國臨現人間。另一方面,天國亦為人帶來光榮的希望,提醒我們現時所見和所接觸到的並不能反映天主計劃的全部。在天主的計劃中,還有更美好和更豐富的賞報,等候我們將來去領取。

我們亦相信教會在慶祝主的奧蹟時,尤其是聖體聖事時,已領受了她嗣業的保證,分享了永遠的生命(參閱《教理》1130
)。在這種充滿希望的光景中,我們宣認耶穌基督為普世的君王,並願意獻出我們的生命為祂的天國服務。由於恩寵的牽引,我們向基督的王權交付自己,期待著祂光榮的來臨,為祂作證,世世代代不斷向祂呼喚「主耶穌,你來罷!」這就是我們慶祝基督普世君王節的意義。

生活反思/實踐
1.  基督真的在你生命中為王了嗎?你可實在地講出如何及你有什麼改變?
2.  最後的日子耶穌基督要再來。這一點能否給你現世生活很大的安慰?能否幫助你積極面對種種困難?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 年 11月

2015年11月14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最後審判

今天的讀經一記敘了整部舊約中少數兩三處談論到死人將會復活的章節,先知預言「那時候」那些「長眠塵土」的人將會起來,有些將會進入永遠的生命,但亦有些人將要面對永遠的恥辱。這段經文亦成為了新約基督徒去了解人死後生命的重要依據。

答唱詠的作者在寫作此聖詠時,雖然對死人復活的概念仍很模糊,但他已描述到天主並不會將祂的子民遺棄在陰間,並且指出人將要承受一個不朽的生命,而獲得此生命的途徑就是時刻追隨上主,處於祂的「面前」和「右邊」。

今天的福音中,馬爾谷記述了耶穌預言了世界窮盡時將會發生的事。耶穌清楚向我們宣示,世界不是一個永恆不斷的存在,天地將會有逝去終結的時候,但祂的話──天主的聖言,卻會永遠長存,而且到末日那天,祂將會派遣天使去聚集所有祂所召選的人,去承受聖詠作者所說的完滿的喜悅和福樂。

歷史上很多人曾預言世界末日於何日到來,但今天的福音清楚指出,沒有人知道「那日子或那時刻」,連「天上的天使和子」都不知道。所以我們不需對「世界末日」的確切日子有不必要的猜度或甚至是憂慮,卻要時時警醒準備主的再來。實際上從耶穌升天之後,我們就已進入了「最後的時期了」(若一 2:18),或我們常稱的「末世」。梵二的《教會憲章》教導我們:「世界的末期已經來到,世界的革新已無可挽回地被確定,而且在某種意義下,確已提前實現;因為教會已在今世擁有聖德,雖不完善,卻是真正的聖德」。(LG 48)

教會相信在此世窮盡時,亡者將要復活,所有的人,包括生者和死者,都要來到天主的台前接受最後的審判。「那時候凡在墳墓裡的都要聽見他(人子)的聲音而出來:行過善的,復活進入生命;作過惡的,復活而受審判」(若 5:28-29)。那時基督「將在自己的光榮中,與眾天使......一切民族,都要聚在祂面前,祂要把他們彼此分開,如同牧人分開綿羊和山羊一樣:把綿羊放在自己的右邊,山羊在左邊......這些人要進入永罰,而義人卻要進入永生」(瑪 25:31,32,46)。(教理 1038)

在這公審判之後,靈魂和肉身受到光榮的義人將與基督永遠為王,而宇宙自身也將得以更新,這個奧妙的更新將使人類和世界都得以轉化。聖經稱之為「新天新地」(伯後 3:13),就是天主計劃決定性的實現,「天上和地上的萬有,總歸於基督元首」(弗 1:10)。在這個新宇宙、天上的耶路撒冷裡,天主寓居在眾人當中。祂「要拭去他們臉上的一切眼淚;以後再也沒有死亡,再也沒有悲傷,沒有哀號,沒有苦楚,因為先前的都已過去了」(默 21:4)。(教理 1043, 1044)

今天福音所談到的最後審判,基本是談論迎接基督第二次來臨時的公審判。可是我們也不可忘卻,新約也屢次肯定,人死後馬上就按其生前的功過和信德得到報應,教會稱之為私審判。每個人從死亡一刻開始,就在其不朽的靈魂上,將其一生呈報基督的私審判,並領受永遠的報應:可能是經歷一個煉淨期(煉獄)之後,才進入天堂的福樂中;或者是直接地進入天堂的榮福;或者直接自我判罪、墮入永罰的地獄之中。(參教理 1021-2)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害怕世界末日嗎?你是帶著期盼還是恐懼等候末日的到來?
2.  你有信心面對最後的審判嗎?你認為人如何才能獲得最後的救恩?

2015年11月7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基督徒的管家職務

今天第一篇讀經說了一個奇蹟故事。當時以色列正遇上旱災,上主召喚厄里亞先知往漆冬去,在那裏,先知遇到一個外邦人的寡婦,向她取水喝和拿點餅吃。那窮寡婦雖正在準備用她僅餘下來的一把麵和一點油去為她和兒子做點東西吃之後便等死,但她卻信從了厄里亞先知的話做了,得到天主的照料,使她的麵和油決不會缺少。這裏所特顯的是窮寡婦的慷慨和先知有力的預言,寡婦在困境中仍相信天主對她的照顧,願意慷慨的把有限的資源獻出,亦因為她的慷慨,獲得天主許諾的實現。

聖詠 146 篇正好填滿這個堪受我們稱揚讚頌天主的故事,因為上主看顧了弱小的人:那些被欺的、饑餓的、被囚的、孤兒、寡婦等(第7-9節)。

在今天福音的另一個窮寡婦故事中,耶穌嚴斥經師的虛偽和貪婪,他們正正與窮寡婦完全奉獻的內在禀性相反。對世間的虛榮、名譽和財物的擁有能使門徒看不清做主的門徒的真正意義(見谷 10:35-45,常年期 29 主日),反而窮寡婦所做的卻是真正做基督徒所具備的素質,亦即是在天國中成為「最大」的。她的慷慨是一個積極的行動,因為她對天主是完全的交付,知道天主是感恩的來源,祂自會照料生命中的一切;加上她那謙虛、低調的奉獻態度獲得耶穌的稱讚。天主所賜予的,她都全部向天主呈奉、歸還!

原來跟隨耶穌做祂的門徒與做基督徒管家有著密切的關係。管家在新約中的描述是當主人不在時,僕人要好好的為主人保管他的財物,充份發揮這些受託保管的資源。那些明智善用天主禮物的管家,在福音中往往是獲得祝福和償報;至於那些不智的,最後卻受到主人的審判和責罰(參閱瑪 25:14-30,路12:42-48)。

做耶穌的門徒同時要懂得保管、善用和發揮天主所賜予和託付的一切資源,成為好的僕人、管家。我們每人都獲天主賜予不同和獨特的禮物,就該以明智和愛人的態度加以善用和發展,建設天國,加速天主神國的來臨,這是基督徒的責任。因此,基督徒「卻不因此而鬆懈現世的工作;忠於他們的師傅,信徒以正直、耐心與愛心執行現世的事務。」(教理 2046)

梵二大公會議《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中指出人類活動應在基督復活的奧蹟內臻於至善,並且「愛德的新誡命是
人類成全並改善世界的基本法令。.......這友愛不應只限於在大事上,而尤其應在日常生活中履行之。.......在基督復活後.......並透過其聖神,在人心內展開工作,不唯激發人們期望來生幸福,而且同時激發、淨化並增強人們另一豪邁的志願,即設法使人類大家庭的生活,更為適合人性,並使整個大地朝向這宗旨邁進。」(No.38)

總括來說;教會指出管家的職務包含兩方面的基本職責,就是慶祝天主的創造化工及天主的救贖。基督徒管家如何在創造的工程中與天主協作?首先,我們要欣賞和維持天主所創造這世界的美好,特別透過對生態的關注和行動,去建立相互依存、團結一體的關係。另一方面,基督徒管家亦需在天主救贖的工作中與天主協作。因著罪惡,人變得自私和心硬,基督徒求主賜予悔改皈依的恩寵,去改變及成長,成為自我奉獻和犧性的楷模,轉化世界。最後,基督徒管家也有責任在各方面建設教會。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藉着福傳和為人的服務,分施天主賜給世人的禮物和恩寵,所以教會規條的第五規亦提及信徒有義務各盡己力,支持教會物質上的需要(參閱教理2043)。

生活反思/實踐
1.  每主日在彌撒中捐獻時,你的態度是怎樣的?是有意識的感恩和對教會事工的支持,還是
     例行公事?
2.  基督徒管家有責任在天主的創造和救贖工程上與祂協作,在日常等生活中你可如何開始踐
     行這職務?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 年 11 月

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諸聖相通

教會在每年十一月一日慶祝「諸聖節」,讓我們想起天上的教會和旅途中的教會之間的彼此相通和共融。我們一方面祈求聖人為我們轉禱,亦渴望能夠成為天主自由光榮的子女,最終進入諸聖的行列,因為教會相信「所有人都被召叫成聖」(參教理826)。

在早期教會,信眾會在殉道者殉難的日子、地點慶祝他們「成聖」的榮耀,而到了第四世紀左右,便開始在五月十三日或聖神降臨節後的第一個週日,慶祝「諸殉道聖人節」。到了公元610年,教宗玻尼法四世更將羅馬的萬神殿改變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把節日的名稱改為「諸聖節」。在公元835年,教宗聖額我略四世將慶祝的日子改為每年的十一月一日,並推廣至整個西方教會。

在今日的讀經一中,聖若望描述人類理想的結局:「我看見在以色列子孫各支派中蓋了印的,共有十四萬四千。他們來自各邦國、各支派、各語言的,他們都經過大災難,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朝拜天主」。若望所描述的就是那些得到勝利、完成成聖任務的聖人,他們獲享永生的真福。這圖像預示了我們人類的終向:在教會的行列中,信友緊隨基督,以生命作見證,直至永生。

聖詠作者也讚美在上主前蒙福的人:就是那些手潔心清、不慕虛幻、不行欺騙的人,他們完滿承行天主的旨意,成為享見天主聖容的聖者。

教會傳統上除了紀念那些殉道者外,亦會冊封一些信徒為聖人,以宣布他們曾忠於天主的恩寵、英勇地修德行善。教會藉紀念殉道者及其他聖人,就是在他們身上「宣揚基督的逾越奧跡」;他們「曾與基督同受苦難、同享光榮」,教會表揚他們的芳表典範,以吸引信眾通過基督,歸向天父,同時亦藉著他們的功績和代禱,求得天主的恩惠。(參教理1173)

梵二大公會議更清晰地敦促教友的成聖使命:信徒藉著信仰的洗禮,領受聖神的印證,真實成為天主的子女,同屬於天主,所以真是聖徒。為此,我們必要正視天主創造我們的最終目的,就是成聖,邁向愛德的成全境界。信友們要按照基督的恩賜,步武基督,反映基督的肖像,在一切事上服從天主的聖意,獻身於光榮天主及服務他人,達致圓滿結局。(參教會憲章40)

諸聖節提醒我們:旅途中的敎會與天朝聖人之間的相通共融:我們紀念天上的神聖,不僅是以他們作模範,而是藉著實行手足之愛,加強整個教會在聖神內的團結。因為當我們與聖人接近時,我們亦更接近基督的生命和光明。同時我們也不會忘記為亡者祈禱,盼望他們早日進入與基督和諸聖的圓滿共融之中。

教理指出「諸聖的相通」包含著兩種緊密相連的意義:「神聖事物 (sancta)的共享」和「聖人們 (sancti)之間的共融」,而在教會中最「神聖的事物」首推基督的體血,的確基督的體血滋養著每位信友,並使我們在聖神內共融合一,好能將這共融通傳給世界,全人類(包括生者死者)的團結就是建基於諸聖的相通當中。在這團結中,天上教會與我們之間存著一份恒久的維繫,並互相交流美好的事物,每個人的聖德都能令他人受惠。

不容置疑,我們的教會是由唯一而同一的聖神治理,她所領受的一切益處須成為共同的資產,所有信友組成一個身體,彼此分享所有。基督是這身體的元首,祂將救贖的功勞通傳給所有肢體,而這種傳遞是透過教會的聖事而進行的。(參教理 947,948)

今天福音講述的真福八端,正是信徒生活行為的楷模和態度。默想真福、履行真福是基督徒每天的職分:人類幸福的指標,不在於地上的財寶、榮華富貴;而是跟隨基督、肖似祂的聖德,為天國的臨現而努力。我們在塵世的旅途中修德成聖,的確荊棘滿途。但仰望天主特選的諸聖,他們中不乏小孩、青年、昔日在世上時,也像我們般軟弱,但現在他們已安抵天鄉,這正好激勵我們勉力效法他們,在成聖的路上邁進。

生活反思/實踐
1.  誰是你的主保聖人,你會視他/她為「完成旅途任務的典範」嗎?你對聖人的「成聖」經驗有甚麼感受?你常邀請他/她為你代禱嗎?
2.  現今政局,有基督徒因為明認信仰而受到迫害/甚或犧牲生命,當你面對類似情況:宣認信仰而有生命危險時,你會如何取捨?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 年 11月

2015年10月25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基督徒的司祭職務

本主日讓我們將重點放在第二篇讀經致希伯來人書中的教理主題:司祭的職務。

從前數週的讀經中,作者從神學的角度指出基督耶穌以他的死亡擔當了司祭的職務。他奉獻自己,成為悅樂天主的祭獻,因而救贖了全人類。而且,他的司祭職髙於其他在他之前的司祭中保;他其實是唯一的最髙司祭,獻上一次而永久最完美的祭獻。

本主日的第二篇讀經強調了耶穌奉天主派遣擔當司祭角色。「誰也不得自己擅取這尊位,而應蒙天主召選,有如亞巴郎一樣。照樣,基督也沒有自取做大司祭的光榮,而是向祂說過:『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了你』的那位光榮了祂;」(希 5:4-5)

換句話說,耶穌的一生,包括苦難、死亡和復活都是天主的旨意,是為救贖人類的神聖計劃。耶穌作為人類的一位成員並不是他自己作主動,而是作為天主之子,他被父揀選及頌揚為贖罪而犧牲。

他完美的祭獻植根於他對父的旨意絕對的服從,意即天主已一次而永久地接收了為世界罪過的補償。因著他的復活,他現站在天主的寶座前,永遠地為全人類的罪過代禱。現今只有一個司祭職,就是主耶穌基督,所有與他契合的人也都分享他這偉大的奉獻。

參與基督唯一司祭職務有兩種方式,就是主教及司鐸們藉聖秩聖事所領受的公務司祭職,與所有信友因聖洗聖事而領受的普通司祭職;雖然「兩者各按其自己的方式都分享基督唯一的司祭職」卻有實質上的分別,但「彼此有連帶關係」。信友們的普通司祭職實行於發展聖洗的恩寵──亦即信、望、愛三德的生活,順應聖神的生活。公務司祭職是為普通司祭職服務的,致力於發展所有基督徒聖洗的恩寵。公務司祭職是基督用來不停地建立並領導教會的方法之一。因此,公務司祭職是透過它專有的聖事──聖秩聖事──而授予的。(CCC1547)

祝聖主教時,連同聖化的職務,也授予訓導和管理的職務......。事實上......覆手禮和祝聖經文賦予聖神的恩寵,並留下神印,致使主教們卓越地、有形可見地代表基督自己,作為導師、牧人和大司祭,並以基督的身分行事。所以,主教們因所領受的聖神,成為信仰的真正導師、大司祭及牧人。(CCC1558)

司鐸們是主教聖秩謹慎的合作者、助手和工具,奉召為天主的子民服務,與他們的主教組成唯一的司祭團,分擔不同的職務。在每一個地區的信友團體中,他們可以說是代表主教,並以完全信任和慷慨的心胸與他聯合,分擔他的部分職責和關懷,並在每日的操勞中付諸實行。(CCC1567)

致希伯來人書明認每位信徒因著聖洗也參與了司祭奧蹟,一如耶穌被天主揀選,同樣因聖洗我們也被天主召選成為司祭百姓。大司祭和唯一中保──基督──使教會「成為一個司祭的國度,事奉祂的天主和父」(默1:6)。整個信友團體,就其本身而言,是司祭性的。信友實行他們由聖洗聖事接受的司祭職,每個人依照自己的聖召,參與基督作為司祭、先知和君王的使命。他們是藉聖洗和堅振而「被祝聖為......神聖的司祭」。(CCC1546)

無論是信友的普通司祭職或聖職人員的公務司祭職,這份光榮純粹是天主的召選而不是按人的指望。「事實上,每位大司祭是由人間所選拔,奉派為人行關於天主的事,為奉獻供物和犧牲,以贖罪過。」 (希 5:1)

那為何有教會的不同職務?基督自己就是教會內職務的根源。祂建立了教會,並賦予她權力、使命、方針和目標(CCC874):主基督為了確保天主子民的牧養和成長的方法,他在其教會內設立了各種職務,以謀求全體的利益。事實上,那些擁有神權的聖職人員,是為他們的弟兄服務,好使所有屬於天主子民的人......都能獲得救恩 。

生活反思/實踐
1.  我們既因聖洗接受了基督徒的司祭職務,這職務需要我們做什麼?
2.  你願意在本週內如何生活出這司祭職務?試舉一個實例。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 年 10 月

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傳揚福音與教會的「至公性」

今天的讀經一選自匝加利亞先知書,背景是公元前 539 年,波斯王居魯士恩准被充軍到巴比倫的猶太人回國重建家園和聖殿。在這篇讀經中,先知預言因著猶太民眾的善表和他們從天主那裡所領受的恩典,必定吸引和感動外邦人來到耶路撒冷,尋找並皈依 萬軍的上主,而天主也會給外邦人施予祂的救恩。在這個時期,舊約裡已開始呈現「普世救恩」的思想,天主透過猶太民族,彰顯祂對人類的無限慈愛,萬民都被召 叫歸向天主,而尋求上主的人,必享安寧和幸福。今天的答唱詠也與讀經一彼此呼應,強調已得救的人(以色列子民),必須向其他民族宣揚上主的奇妙救恩。

在讀經二中,保祿為我們指出了一項很重要的信理:耶穌就是天主與我們之間唯一的中保。耶穌自己就曾說過:「我是道路、真理和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天父那裡去。」(參閱若 14:6)耶穌是全人類唯一的救主(參閱宗 4:12),這救恩是為所有人的,祂願意所有人都得救,並充分認識真理(參閱弟前 2:4)。為了這緣故,保祿被立為外邦人的宗徒,好使外邦人也能分享耶穌的救恩。今天福音的主題十分明顯,就是復活後的主顯現給祂的門徒,派遣他們成為祂復活的見證人,向一切受造物宣講福音,並藉洗禮和其他聖事,使萬民都可分享祂的救恩。耶穌升天和聖神降臨後,門徒們忠實地執行了耶穌派遣給他們的使命,並在傳揚福音的過程中,親身體驗到耶穌時常與他們一起工作。聖神以奇蹟和各種德能,支持著宗徒們的傳教工作,並證實他們所傳揚的福音。教會從耶穌那裡領受了傳揚福音的使命,而「福傳」亦成了旅途中的教會最為重要的工作和特徵。

1919 年教宗本篤十五世頒佈了「夫至大通諭」。這份通諭被稱為近代「傳教的大憲章」,對普世和地方教會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在通諭中,教宗向傳教士強調傳教應該是超越國界的,並強調要為地方教會培訓本地的牧職人才。教宗庇護十一世於1926年建立了「傳教節」,希望喚醒所有教友的傳教意識,明白到傳教工作並不是神職或修道者的專利,並邀請所有教友一起關心傳教工作,為傳教事業祈禱,培養傳教的聖召,並為傳教事業慷慨捐獻。

教會福傳的使命與她的「至公性」有著密切的關係。事實上,天主教會(Catholic Church)這名稱在原文中的意思,就是指「大公」的教會。「至公」有「普遍」及「完整」的雙重意義。教會是「完整的」,因為教會從耶穌基督那裡領受了「圓滿的得救方法」,宣認正確的和完整的信仰,在教會內有完滿的聖事生活,及從宗徒繼承過來的職務(教理830)。教會也是「普遍的」,因為基督派遣她向全人類傳傳福音。所有人都奉召成為天主的子民,這個子民應遍及普世,涵蓋萬代。教會「至公」的本質要求所有基督徒都要肩負起傳揚福音的使命(教理831)。基督唯一的教會真正臨在於各地區性的信友的合法團體或地方教會中,這些團體與他們的牧人結合一起,在信仰和聖事上跟繼承宗徒的教區主教團結共融,在新約中也稱為教會。這些個別教會是普世教會的縮影;唯一的公教會就在它們中間,並由它們集合而成。個別教會由於跟她們中的一個教會,即羅馬教會保持共融,就成為完全「至公」的(教理832-834)。

旅途中的教會在本質上即具有傳教使命的特性,這傳教使命的最後根源,來自至聖聖三的永恆之愛;因為依照天父的計畫,教會本身導源於子的使命和聖神的使命。而傳教使命的最終目的,無非使人參與父與聖子之間,在父子的愛之神內的共融。換句話說,傳教的動機來自天主聖三的愛。天主願意眾人因認識真理而得救,那些順從真理之神的感召的人,已踏上了得救之路;然而受託保管這真理的教會,必須迎合他們的願望,把真理帶給他們。聖神是整個教會傳教使命和工作的主角,是祂在傳教的路途上引導教會。在基督之神的引導下,教會應遵循基督所走的同一道路:就是貧窮、聽命、服務、犧牲的道路,一直到死,並從死亡中勝利地復活。最後,教會的傳教使命也要求我們對基督徒的合一作出努力。因為基督徒的分裂,阻止了教會在那已領洗而不與教會共融的分離子女中,實現她固有而圓滿的至公性。更有甚者,教會本身就在其實際生活上,從各方面都難以表達她完美的至公性(教理849-852,855)。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認為教會為什麼要傳教呢?你認為傳教是一項困難的工作嗎?你認為平信徒也有傳教的義務和責任嗎?為什麼?
2.  你身邊的家人和朋友知道你是基督徒嗎?你有沒有曾經和那些未信主的親友介紹耶穌的福音呢?你會透過甚麼途徑參與和實踐教會傳揚福音的使命?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 年 10月

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天主的聖言與啟示

在意大利西椏那 (Siena) 廣場上有一個大水池,中間雕有聖母抱耶穌聖嬰像,左右兩則有象徵智慧、希望、剛毅、明智、正義、謙遜、節制、信德等浮雕像,在末端是一群因著天主的愛而得救和聚集一起的婦女與兒童。這樣的一個雕塑,一望便令人想起它所要表達的教會道理:所有信徒的生命和德行都是來自主耶穌這個源源不絕的水泉和祂給教會的啟示。手抱聖嬰的聖母瑪利亞,就是教會的象徵,在她內懷有天主給予人的大愛。本主日的讀經可以幫助我們從中了解到天主以祂的聖言完滿地啟示祂自己,而教會的聖傳為明白天主的聖言同樣重要。

第一篇讀經智慧書要講出智慧作為天主啟示的其中一個面貌。本書的作者大概希望透過猶太人對智慧的了解和看法,去抵消當時令天下嚮往傳頌的希臘智慧。因此,作者以撒羅滿王向上主求賜智慧處理國事的事蹟作藍本(參閱列上3:6-9),向讀者指出權位、富貴、健康、美色無法與智慧相比;有了智慧,一切美善便伴隨而來。為猶太人來說,真正的智慧是一份來自天主的禮物,因為智慧是屬於天主的,不是人可以靠自己的努力獲得的。同樣,天主給人的信仰和啟示也應被視作為天主白白的恩賜,人決不能單靠自身的能力就能貿然得到。

天主為了要啟示和通傳自己,祂便開口說話。原來在舊約時代,天主的話非常重要。首先天主以言語創造世界萬物,啟示了祂的能力和智慧。在梅瑟領導以民走向福地的時候,天主給他們頒布了十句話(誡命),這十句話更被刻錄在石板上。然而,真正令人明白天主說話的重要性的,便是先知們,因為他們的任務是替天主發言,傳遞天主的說話。在新約,天主的話成為了血肉——就是耶穌基督自己。在對觀福音中,我們看到耶穌給人教導時,多麼有智慧;他行奇蹟時,多麼有權威。當然真正說明聖言就是成了血肉的耶穌基督,必定是若望福音了。在基督內降生的聖言常在教會內,而教會宣講和傳報的不只是一些說話和教義,而是基督的救恩。

今天希伯來人書講出了上述天主聖言的特質,就是天主的話富有生命力和效力,且能穿透靈魂,辨別人的感覺和思念。沒有人能避得過祂,到最後,人們不得不敞開自己,向祂交賬。福音中那富人問耶穌該做什麼以得永生,耶穌給他的答案,本來是一個做門徒的邀請。可惜這邀請竟然像利劍般刺中了他的要害,他因為捨不得擁有的產業,所以沒有選擇跟隨耶穌。教會把第一篇求智慧的經文,與今天的福音放在一起可謂別具用心。兩者相比之下,便知道智慧篇的作者祈求智慧,是愛慕天主啟示的表現。而富人沒有選擇耶穌,等於放棄了人生最重要並能引領他進入天國的那位,實在愚不可及。

耶穌基督是我們要宣講的那位,祂是那昔在、今在、永在的天主聖言,是天主的自我通傳,祂完完全全啟示了天主對人類的愛。藉著祂降生成人的奧蹟,在世時的教訓和行動,為我們的罪而死,祂給我們帶來了救恩。天主在耶穌基督身上的自我啟示需要人以信德,全心、全靈、全意去回應。這種回應,聖經稱之為「信德的服從」(教理143)。信德雖然是個人自由的回應,卻不是個人單獨的行動。因為我們都是「藉著教會並在她內,被引領去宣認:『我信』、『我們信』」(教理168)。事實上,當我們接受了由主基督及聖神託付給宗徒們的天主聖言時,我們還接受了那把天主的話忠實地保存、陳述及傳揚的教會的聖傳 (參閱教理81)
,因為關於一切啟示的確切性,教會不單是藉聖經吸取的。聖經是天主的話語,受聖神默感而寫成;而聖經藉聖傳在教會內澈底地被領悟,並不斷地見諸實行,把其自身所是及其所信的真理,在聖神的光照下,傳遞下去。聖傳與聖經彼此緊緊相連並相通,二者都由同一神泉流出,滙成一道江河,朝著同一目標流去。所以,信友當以同等的熱忱與敬意來接受與尊重聖言和聖傳(參閱《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8, 9)。

生活反思/實踐
1.  為什麼我們說聖言是基督徒生命之源,引領人走向真理之光?
2.  你試過為聖言所刺透嗎?如果有,嘗試回憶一下這經歷。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 年 10 月

2015年10月3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基督徒的婚姻

今天的讀經一敘說了天主在創造之初,如何為男人尋覓一個「相稱的助手」,男人沒有在受造界中找到與他相稱的助手,最終天主就從男人身上取出一根肋骨造了女人。在中文中「助手」似乎是一個「附屬」於上級的稱謂,但如我們從外文聖經去了解,此 字亦可翻譯為「伴侶」。在天主對人的計劃中,女人並不是附屬於男人的,女人和男人享有平等的位格尊嚴。(教理2234)男人和女人是骨肉相連的,當兩人合 而為一時,他們成為被此互補的「伴侶」。這亦是教會所相信,天主在創造時為人類所建立的婚姻關係。

答唱詠中描述到家庭生活的美滿幸福,亦同時是整個民族幸福的基礎,教理指出「家庭是社會生活的原始細胞」,同時也是「社會生活的啟蒙」。(教理2207)福音書中耶穌基督更再進一步為我們指出基督徒婚姻的一個重點:「天主所結合的,人不可拆散」。耶穌清楚指出,舊約中梅瑟准許以色列人休妻是原於人的心硬,休妻(離婚)並不在天主原初對人的計劃當中。

天主教會所理解的婚姻不純粹是一個人際之間的關係,又或是一種社會的制度,婚姻是先於人際和社會間的一切關係的神聖盟約。梵二的《現代》憲章指出婚姻是「由造物主所建立、並為造物主的法律所約束的夫妻生活及恩愛的密切結合,憑藉婚姻契約,即當事人無可挽回的同意而成立」。(GS48)

誠然,在現實生活中,不是人人的婚姻生活都是幸福美滿的,因著人的「心硬」,人多次因著罪惡的影響,而破壞了婚姻的神聖性。教理指出:「原罪使人與天主決裂後,第一個後果就是破壞了男女之間原先的共融。他們的關係被彼此的怨懟所扭曲;造物主原先恩賜他們互相喜愛,卻變成支配對方和貪婪的關係;男女要生育繁殖和治理大地的美好聖召,已添上懷孕和謀生求食的痛苦」。(教理1607)

因此,雖然很多人對婚姻制度開始懷疑,甚至認為是不可能實現的要求,可是教會仍堅持婚姻的不可拆散性。因為教會深信「耶穌沒有加給夫婦一項不能承受的重擔,比梅瑟法律更沉重的擔子。祂來恢復受造界被罪惡所擾亂的原有秩序,親自賦予人力量和恩寵,好能在天主國的新幅度中度婚姻生活。夫婦是藉著追隨基督、犧牲自我和背負自己的十字架,才能『領悟』婚姻的本義,並在基督的助佑下,把它生活出來。基督徒婚姻的恩寵是基督十字架所產生的果實,十字架是整個基督徒生活的泉源。」(參閱教理1615)當人在婚姻生活中聽從基督的召叫,勉力地將自己的生命交付於他的配偶,如同基督將自己的生命交付給教會時,婚姻生活就成了天主對人的愛的一個確切標記,這實在需要基督的恩寵的助佑才可以達致。

婚姻既是神聖的,是在男女相方「無可挽回的同意」下諦結的,故此,教會要求信徒在締結婚約前需要接受適當的培育,好能明白婚姻的真正意義。有時,因著一些特殊的情況,男女的任何一方在教會的法律上,沒有締結婚姻的某些必須條件時,教會可以透過教會的司法程序宣佈該段「婚姻無效」,意即該段婚姻實際上並不存在。但我們需注意不可誤會此舉是一項減損婚姻不可拆性的舉措,反而是為確切保障婚姻的尊嚴和特質。

生活反思/實踐
1.  面對社會對婚姻制度的不斷衝擊,作為基督徒的你有甚麼感受?
2.  你認為婚姻生活中最重要的原素是甚麼?你願意在自己的家庭中生活出彼此的包容、寬恕和互補嗎?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9月

2015年9月28日 星期一

教理主題:教會的社會訓導──經濟活動與社會正義

今天的教理主題是延續三週前(常年期第廿三主日)的教理內容,繼續介紹教會的社會訓導。今天的讀經內容提及天主的祝福和賞報、罪的嚴重性,以及當梅瑟和耶穌的追隨者聽見和發現其他人也擁有驅魔、醫治和先知的神恩時,感到恐慌和驚奇。

讓我們首先了解今天福音與雅各伯書內容的彼此關係。福音中帶出幾個重點:耶穌清楚指出,誰若為祂的門徒在傳揚福音的使命中作出任何幫忙,他確實會得到賞報。但誰若使人犯罪,特別是一些弱小和無知的人,他必受到懲罰和報應;越嚴重的罪行,就受到更重的罪罰。最後,人不單要承受嚴懲的恐懼,更甚的是,他們會因罪惡而與天主隔絕。這些恐怖的警戒正好與雅各伯書所斥責的經濟不公義相呼應。在末日時,那些向貧窮人詐取和欺壓的人會接受嚴厲的審判。富有人所堆積的財富將成為腐爛的、生了銹的金銀、甚至是控告的證據。給傭工合理的工資是遵守舊約法律,履行正義的基本要求,於新約更是愛的誡命,遠超守法的要求。原來如何運用物質財富並不止於倫理道德,亦是我們的信仰。今天的教理焦點,就是幫助我們提高對罪的意識和警醒,尤其在經濟上的剝削而衍生的罪惡,藉此幫助我們去回應被召去履行正義和加深對人的愛和尊重。

究竟經濟活動與社會正義有什麼關係?在現今社會中,對活躍經濟活動的目標認識有多少?對工作的理解又如何?我們試從教會的社會訓導的光照下,作進一步的探討。

按教會的理解,一切經濟活動的發展、生產的成長,是用來滿足人的需要。利潤或權勢的增加不是經濟活動的最後目的,而該是為人服務,不單是個人,並為全體人類服務。(參閱教理2426)

以獲利為唯一原則,以經濟活動為最終目的的理論是教會所不能接受的。同時,以「犧牲個人及社團的基本權利,而就集體生產組織」的體系,都是違反人的尊嚴。(教理2424)這只會使人眨抑為純粹獲利的工具,就是奴役人。此外,與共產主義相連的極權主義或社會主義的無神主義亦為教會所擯棄。教會也拒絕資本主義、個人主義、以及把巿場的法則視為比人的工作更重要的作法。(參閱教理2425)

然而,經濟生活許多時會引發各種不同的利益,彼此對立。解決這些衝突需透過尊重社會各方的權利與義務的談判,化解糾紛。當中可包括企業的負責人、薪資階級的代表、工會、以及政府官員。(參閱教理2430)經濟活動無法在制度、司法和政治的真空狀態中運行,所以,國家在經濟領域中也能擔當一個重要角色。「國家的首要任務,仍在於給這些安全條件提供保證,使得那些從事工作和生產的人,能享受其勞動的成果,並因此而感受到鼓勵,願意誠實而有效地去工作。」《百年》48.1

天主教認為工作和就業的機會應向所有人開放。不論男人或女人、健康或殘障者、本地人或移民,都不得有所歧視。社會應按照環境而協助國民獲得工作及就業。(參閱教理2433)

公道的薪酬是工作應有的成果。教會在梵二的《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再次重申「勞動的酬報應當使工人按照各人的任務、生產技能,以及企業和公共福利情形,相稱地維持其自身及其家人的物質、社會、文化及精神生活。」(GS67)(參閱教理2434)

工人有自由參與貿易和工會的權利。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教導「它們(工會)是爭取社會正義奮鬥中的喉舌,追求各種職業工人的合法權利。」《工作通諭20》教會亦指出「當罷工為得到相稱的好處成為不可避免、甚至必需的辦法,則罷工在道德上是合法的。」(教理2435)但倘若引入暴力或要達到的目標不直接與工作條件相關,或違反工益的,則在道德上是不可接受的。

面對現今生活中的和各類不同的問題,教會的社會訓導必返回一個重要的基礎上:就是天主不是只創造一個人,卻是一個群體人類。人是整個經濟社會生活的創作者、中心和目的。社會正義是關乎天主為眾人創造的財產,能夠按正義,並由於愛德的協助,實際使眾人共享。讓我們藉天主的助佑,努力實現罷!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對人的工作目標、意義和權利有些甚麼新的啟發?
2.  你是否願意在你的工作中履行社會正義,與天主合作,繼續延續天主創造的工程,為人類帶來生機?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9月

2015年9月27日 星期日

成聖之路-從「獻身」精神到「慈悲」心(第廿一期)


成聖之路-從「獻身」精神到「慈悲」心

「只要些許仁慈,就能使世界少一點冷漠、多一點正義。」

這是教宗方濟各於2013年3月17日,在他當選教宗後的首次三鐘經活動中分享的一段說話,點出了基督徒成聖和聖化世界的一個重要元素,就是懷有慈悲的心...

詳情大家可於網上下載閱覽!

2015年9月19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服務的召叫

我們接受洗禮時,喜悅地接受救恩,表示樂意分擔基督的三重使命:先知、司祭和君王的職務。聖子如何履行這份由父所交託的使命呢?就是取了奴僕的形體,甘願服從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在耶穌基督身上,我們見證到人類最廣、最深、最完美的回應和服從情操。

耶穌說誰若願意跟隨祂,就該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可惜,昔日的門徒和今天的我們,常掛心的是在團體中做「大哥」、想「話事」。但
耶穌的訓誨是:「誰若想做第一個,他就得做眾人中最末的一個,並要做眾人的僕役。

基督到世上來,為我們示範人如何滿全愛的法律,祂滿全了舊約先知所預言的「受苦僕人」的角色,自由地選擇聽從父的旨意,甘願為人受苦,承擔人類的罪過。我們如希望貫徹地追隨耶穌,亦需像基督一樣抉擇是否願意作一個以謙卑和愛,為他人服務的受苦的僕人,來回應天主的召叫。

耶穌服從至死,完成了「受苦僕人」對他人罪過的承擔,祂「犧牲了自己的性命,作了贖罪祭」並「承擔大眾的罪過,使眾人成義」。耶穌為我們人類的罪過向天父作了賠償。耶穌自己也在「受苦僕人」的光照下,去解釋祂生命和死亡的意義(參瑪20:28)。「基督為我們的罪死了」(格前15:3)。天主透過「義者僕人之死」這項救恩計劃,解救人類脫離罪惡的奴役。耶穌基督透過「服從」,認識自己的「使命」
,盡心盡力去完成祂為人類贖罪死亡的奧跡。(參教理601,615)。

基督確是我們的典範和導師,祂作為僕人的態度是主動而積極的。今天的福音中,聖馬爾谷記載耶穌給門徒的教訓是:誰最本事、最能幹的,應懷著感恩的心、更須謙卑自下,幫助他人。耶穌清晰地指出:信徒服務的終向:不是獲取報酬或光榮自己,而是服務-做大眾的僕人。

聖保祿在不同的書信中勸勉弟兄姊妹要發揮宗徒的職務,就是新約的僕役,因為服務是愛德的表達,服務令我們將對方的需要放在首位;而自己像侍婢般隨從於後。基督徒因這種服務的犧牲,彰顯基督甘願為朋友捨掉性命的一生,也正是耶穌對門徒彼此服務的要求。(參若
15:13-14,谷10:43-45)

的確耶穌基督身為天主子,也要學習服從、接受苦難、奉獻自已,承行天父的旨意。這種「完全的交付」需要具備「從天上來的智慧」
,雅各伯書指出:「真智慧是純潔的、和平寬仁的、滿是仁慈和善果的。在有和平的地方,謀求和平的人撒下正義的種子。」(雅3:
17-18)。」這份智慧使我們能自由而慷慨地奉献自己,完成使命。

其實,教會的訓導時刻提醒我們:天主的子民也參與基督的「王者」職務。基督、宇宙的君王和主宰,成了眾人的奴僕,因為祂「不是來受服事,而是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生命,為大眾作贖價」。對基督徒來說,「為王」就是「服務」,作為領袖的風範,必須懷有謙下的心態,準備為兄弟中最弱小的服務。尤其是在「貧窮和受苦的人身上」,教會在他們身上,看到「她那貧窮和受苦之創始者的肖象」。天主子民要按照這種與基督一起服務的聖召而生活。(參教理786)

教會重申:「所有人皆具有崇高的使命,而教會唯一目標,是在聖神領導下,繼續基督的工作,為真理作證。基督降世,是為服務人類,而不是為受人服務」(現代3)。因此可見,我們所有基督徒都是被召叫去彼此服務,要時刻懷著愛心服務他人,在教會帶領下,仰賴天主恩寵的助佑,發揮這使命的友愛精神,完成十字架的路。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有對「兄弟中最弱小的一個」服務的經驗嗎?有甚麼感受?你在他們身上找到基督嗎?
2.  你試過像門徒般在團體中「爭認第一」嗎?你願意以奴僕謙下的形像,服務他人,好能回應天父對你的召叫?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9月

2015年9月13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基督徒信仰的宣認

今天福音的經文可說是馬爾谷福音的轉捩點,藉著伯多祿對耶穌的信仰宣認,明認祂是默西亞,耶穌開始了祂面向耶路撒冷的救贖旅程,即祂的死亡、復活及升天之地。雖然伯多祿(代表着十二宗徒)領會到耶穌作為默西亞的真正身份,但耶穌卻願意教導宗徒,讓他們對此身份有更深入的認識。祂嚴厲訓斥伯多祿是為避免門徒對祂有錯誤的理解和幻想。伯多祿稱耶穌為「默西亞」,這除了解作「受傅者」之外,當時很多人期盼默西亞是政治上的拯救者,這亦正是耶穌一直想避免的誤解。反而,耶穌卻以「人子」來自稱,因為這名號有末世性的意義,卻沒有任何政治性的元素。在這裏,耶穌首次預言自己將要經過苦難、死亡而復活;祂是一位受苦的默西亞!做他門徒的,要像他們的師傅那樣,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接受苦難和犧牲以獲得永恆的生命(谷8:35)。

讀經一的依撒意亞先知書與福音的主旨「受苦」相連接,提及「受苦的上主僕人」(普通視他為耶穌的預像)。「上主的僕人」是以色列人被充軍流徒時期的先知,被視為他們的希望和安慰。他一生經歷的無數苦難,呈現了他的信仰見証;而今天所描述的是他在履行使命時,如何被折磨、辱罵、虐待(依 50:6-7),但最後他仍堅信上主會快來扶助拯救(8-9)。一如今天聖詠中,作者在大病獲得治癒後向上主作出衷心的感謝讚頌。第二篇讀經的內容是雅各伯書的核心主題:信德與善行的密切關係。信德是對天主啟示的接納並願意遵行主的旨意而生活。基督徒絕不可以度一個沒有行為的信仰生活,因為信德「若沒有行為,自身便是死的。」(雅2:17)

信友於主日感恩祭時都會誦唸信經。信經把信仰的中心內容精簡地表達出來,成為個人或團體的信仰宣認。不過,在闡述教會的信仰前,我們先要明白「信」有甚麼意義。原來,「信仰是天主向人啟示自己,並把自己賞給人,同時又給尋求生命終極意義的人充沛的光明,而信仰就是人對天主的回應。」(教理26)

「信經」”creed”一詞源於拉丁文 ”Credo”,意即你的心所傾注的或把自己交付給某人或事。兩者皆意味着投身和承諾。在主日或聖日所誦唸的信經是基督徒對天主的讚美和感恩的行為;感謝天主透過耶穌基督因着聖神的德能在我們身上所做的一切。由此,我們就不難明白「教會的信仰是指在信經中所承認的、在禮儀中所慶祝的、在實踐誡命和祈禱中所生活的信仰。」(教理26)

有一點我們要注意:信仰是一項個人的行為,是人對主動自我啟示的天主所作的自由回應,但信德並非一個孤立的行為,沒有人能由自己取得信仰,正如沒有人能由自己取得生命。信徒從他人身上接受信仰,也該同樣把信仰傳給他人。(參閱教理166)就像我們誦唸宗徒信經時,以「我信」作開始,這表示每個信徒個別所宣認的教會信仰,尤其是在受洗的時候;而在誦唸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時的「我們信」,是大公會議的主教們或更普遍地在信徒禮儀集會時所宣認的教會信仰。(參閱教理167)

更重要的,信友並不是在唸「公式」(formula),或更好說:我們並不信某些公式,而是信那些公式所表達,及信德讓我們所「接觸到」的事實。信仰公式能讓我們表達和傳授信仰,在團體中加以慶祝,吸收及日益熱切地去生活。(參閱教理170)在早期教會時,殉道者以信經作為基督徒彼此之間辨認和共融的標記。

信仰的共融要求一種標準的信仰語言,把所有信徒團結在同一的信仰宣認內。在宗徒時代,教會採用一些簡短而標準的條文(參閱羅10:9,格前15:3-5)來表達並傳授自己的信仰。其後,教會很快把信仰的主要內容編成一有系統的綱要,特別給洗禮的候選者使用。這個信仰的綱要,包含著所有蘊藏於新、舊二約內真正虔敬的知識,是基督徒「信仰的宣認」,亦即我們現今所用的「信經」。(參閱教理185-187)

在不同的世紀,曾出現許多形式的信仰宣認或信經,以回應不同時代的需要。最常用的是宗徒時代和古老教會的信經,即宗徒信經。另一個我們經常接觸的是第三世紀的尼西亞君王坦丁堡信經。它是教會最初兩屆大公會議(325及381)的成果。它至今仍為東西方各大教會所共同宣認。(教理194, 195)

信德的本質是積極、活躍的。當我們願意接受這個信仰,回應那向人自我啟示的天主時,我們一方面是追求成聖之路,另一方面亦同時要使這世界實現天國的完滿。因此,「所有基督徒無論生活在什麼地方,都應以言以行,昭示他們因聖洗而改造的新人好讓別人看見他們的善行,光榮在天的大父(參閱瑪5:16),並使別人領略到人生的真正意義,和人類共融的大團結。」《AG 11》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對信經(內容)的認識有多少?由今天開始,每次誦唸時要有意識地從心裏承認,口裏宣信我們三位一體的天主,以生活的踐行活出信德。
2.  做基督徒要負起十字架,求天主賜予你一夥受教的心,從祂身上獲得力量和堅強的信德,邁向成全之路。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9月

2015年9月6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天主教會的社會訓導

今天的讀經一依撒意亞先知預言天主必會為正在流徙中的以色列子民帶來救恩,當默西亞的時代來臨時,聾人將要聽到,瘸子必要跳躍如鹿,啞吧的舌頭也必要歡呼。這正好與今天福音彼此呼應。馬爾谷福音記載耶穌所行的奇蹟,正好指出依撒意亞先知所預言的「默西亞時代」已經來臨。接着答唱詠指出了我們為甚麼要信賴天主,而不要信賴世間的權勢和財富。因為上主正直寬仁,祂必保護弱小和被壓迫者,而懲罰作惡的人。

讀經二中雅各伯宗徒嚴厲斥責那些在教會內「以貌取人」的人,即那些優待富人的習慣,因為這是嚴重違反天主旨意的作為。天主將人可以獲得的最珍貴的禮物──信德──也賜給了貧窮的人。由此可見,天主願意與貧窮和弱小者站在一起,並優先考慮他們的需要,這也帶出了今天的教理主題:天主教會的社會訓導。天主的行動要求信徒們以一個全新的角度和價值觀來看世界的事物。在福音的光照下,我們明白到在天主的國度裡,世間的財富已經不再是決定人的重要性和他們可否享有特權的準則。

在今天的福音中,馬爾谷強調奇蹟發生的地方是位於外邦人的地域,暗示著外邦人也可蒙受耶穌的拯救。很明顯的,馬爾谷希望藉這個奇蹟帶出一個訊息,就是天主的王權和統治已來到了世上。一般學者都認為這奇蹟中的聾啞子不是天生的,他可能是後天受到某些疾病的侵擾,才失去聽覺和說話的能力。因此當耶穌一治好他後,他便可以清楚地說起話來。另外,雖然耶穌吩咐群眾們不要宣揚這個奇蹟,因為救恩的奧秘(默西亞的秘密)必須在耶穌死亡和復活的光照下,才可以充份地被明瞭。但是群眾反而愈發將這奇蹟加以宣傳。

1891年教宗良十三世頒佈的《新事》通諭,可以說是開啟了近代天主教會一系列有關社會倫理訓導的先河。《新事》除了為教會的社會訓導定下了基本的倫理原則外,這通諭更是教會首次以宗座的訓導權威,反省和指出今天世上引致種種貧窮和壓迫的原因,並為解決這些問題而作出實際的承擔。多年以來,雖然《新事》中一些有關實際社會問題的意見已因著時代的轉變而有所調整,但無可否認的是,《新事》開展了教會現代的社會訓導,隨後的教宗也頒佈過多份有關社會訓導的通諭和文獻。除了宗座的文獻外,不少地方教會也因應當地的情況,而發出有關社會事務的牧民指引,從而豐富了整個教會的社會訓導傳統。

總的來說,教會的社會訓導對財物及資源的運用,可以說是由六個較為廣闊的原則交織而成。首先,天主把大地及其資源,託付給人類管理。大地不是屬於人類,而是屬於天主,我們只是大地的管理人。世上的財物是供全人類使用的,而財物歸為私有,是合理的,是為保障人的自由與尊嚴,幫助每人供給自己基本的需要,以及負責被照顧者的需要(參閱教理2402)。第二,私有產權,是由正義的途徑而獲得或收受的,這並不廢除大地是給與整個人類的原始事實。雖然為促進公益,需要尊重私有財產,尊重其權利及其運用,但財物的普遍用途仍是首要的(參閱教理2403)。第三,政權為了公益,有權利也有義務,規範私有財產權的合法運用(參閱教理2406)。第四,在經濟事務上,對人性尊嚴的尊重要求人實踐節制之德,為調節對世物的貪婪;要求實踐正義之德,為保護他人的權利,並給予他所應有的;要求實踐連帶責任之德,以遵守愛德的金科玉律並隨從基督的慷慨(參閱教理2407)。第五,作為大地的管理人,我們必須尊重天主整個的創造,包括大地的所有資源,並依照天主的計劃來善用它們。第六,教會對社會經濟事務,也有權發表其道德的論斷。在道德層面上,教會擁有不同於政府的使命:教會關懷公益的現世層面,是因為公益導向至善,亦即我們的最終目的(參閱教理2420)。

對社會上和經濟上正義的追求是每一名基督徒刻不容緩的使命。在這追求正義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是被天主無私的愛所驅動並選擇與「貧窮和弱小者站在一起」。這是耶穌親身的教導,也是教會社會訓導的基礎。天主教教理2445條說:「愛護窮人與無節制的愛財或自私的濫用錢財不能並存。」聖金口若望亦曾說過:「不讓窮人來分享我們的財產,這是偷竊他們,除掉他們的生命。我們所持有的財物,不是我們的,是他們的。」梵二的《教友傳教法令》也教導我們:「首先要滿足正義的要求,因正義應付給的東西,不可作為愛德的恩賜去給。不僅要消除災禍的結果,也要消除災禍的根由;援助的方法要使接受者漸漸擺脫對他人的依賴,而能自給自足。」(AA8)

最後,我們相信種種人間的悲慘都是脆弱的人性顯明的標誌,人自原祖犯罪之後,就處於脆弱中而需要救恩。這是為何人間的悲慘贏得了救主基督的憐憫,願意把悲慘承擔起來,並與其「弟兄中最弱小的」認同。這是為何受悲痛壓迫的人都是教會優先關愛的對象。教會自創立以來,儘管其間有許多人為的缺點,卻未停止藉慈善事業致力於安慰、保護和解救他們。教會藉無數的慈善事業所作的,都是隨時隨地不可或缺的(參閱教理2448)。這正滿全了耶穌的教導:「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25:40)

生活反思/實踐
你認識教會的社會訓導嗎?你認為信仰與關心社會和參與社會事務有甚麼關係?
你會透過甚麼途徑參與和實踐教會關心社會的使命呢?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9月

2015年8月30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倫理的原則

今天的聖言把遵守天主律法的重要性,與耶穌叫人不應拘泥於祖傳的法令和傳統這兩個看似相反的主題放在一起,若果對這兩方面的教理沒有較清晰了解的話,在作一些倫理決定時便可能產生困難。在第一篇讀經申命紀裡,天主藉著梅瑟吩咐人民謹守遵行上主的誡命與規律,其出發點絕不是將人民的倫理和道德生活用法律束縛起來。聖經已說明以色列人因遵行天主的誡命,令其他民族對他們的智慧和見識刮目相看,並對天主為以民所做的一切感到讚嘆。天主的法律就是照亮他們生活的明燈。聖詠則道出信徒應有的行事態度以及應作的善行,譬如:正直、公平、誠實、不危害欺凌別人、不放債、不傷害無辜等。因此,聖詠的內容與讀經二雅各伯書的勸喻,互相呼應。雅各伯書尤其提醒我們應除去不潔和惡習,看顧孤兒和寡婦,並該「按這聖言來實行,不要只聽」。

梅瑟五書裡的法律,後期經過以色列的經師們的解釋和演繹,到耶穌年代已發展出多項細節的條文要人遵守。這些繁瑣的條文甚至使人忘卻法律是來自天主的啟示,以及梅瑟立法的初衷是出於天主對這個民族的關愛和照顧。今天福音裡,耶穌要讓人知道天主的法律並不是冷酷無情的約束。一個人守足外在的規條,但內心缺乏正義和愛德,並非是真正的虔誠。耶穌借用依撒意亞先知的說話來譴責那些偽善的法利塞人和經師,且告訴他們是那些發自心裡的惡念,使人不潔和不堪當崇拜天主。這裡,耶穌更強調聽他的說話,就好像讀經一裡梅瑟同樣以天主的名義呼籲人去聽從天主的話語。

究竟渡基督徒倫理生活有什麼準則?原來天主在創造人時,已在人心裡設定了「自然律」。這「自然律不是別的,而是天主賦於我們的靈性之光,我們因此知道該作什麼和該避免什麼......」以上是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真理的光輝》引用聖多瑪斯時所講的。教會的教理教導則有助人明瞭自然律的真諦,得到基督內的「新生命」。(參閱教理1697)。一個受過教導的良心會引領人走向基督,換句話說,就是活出真正的人性生命。事實上,人行事時所「選擇的對象、追求的目的或意向、行為的環境」是構成這行為道德性的泉源,或組成的要素。(參閱教理1750)。「選擇的對象確定一個意願行為的道德性,是根
據理智承認它和判斷它是否合乎真實的善。」(教理1751)。然而,有些倫理的準則是絕對不容置疑的,例如殺害無辜、姦淫、發假誓等。有些準則卻是沒有那麼絕對的,例如不守承諾,因為這是一個傷害他人的承諾等。一個人在作倫理行為的決定時,還需明白縱有良好的意向,亦不能使一件本身放任的行
為成為良好而正當的。好的目的不能使錯誤的方法成為正當合理。反之,一個附加上去的不良意向卻能使一個本身可以是良好的行為,成為不良的。(例子見教理1753)。

基督徒的道德行為,除了要跟隨絕對真理這個標準外,還需留意「自由、法律和恩寵」這三者對行為的影響,及如何真正使人獲得好處。「自由使人成為道德的主體。當人以自願的方式做事,可以說人是其行為之父」(教理1749)。「當自由是以天主、至高的美善為依歸時,會使人的行為達致完美。」(教理1744)「法律是行為的一套準則......由理性公布和制定的法律,是分沾生活的天主、造物主和眾人救主的眷顧。」「我們的成義來自天主的恩寵。恩寵是天主的恩惠,無條件地賜予的助佑,為使我們回應祂的召喚:成為天主的子女、義子、有分於天主的性體和永生。」(教理1996)。

一位非信徒與一位天主教徒對同一個倫理行為,可以有同樣的取決。這麼說來,是什麼令基督徒的行動有別於其他人?或使這行動有著特別的個性呢?原來為教徒來說,我們相信人是在基督內為天主所創造、救贖和保存的。當我們選擇善渡基督徒倫理生活時,我們不只是簡單地選擇對錯或作某些決定,而是在尋找一個取悅天主的聖善生活。因此,我們亦會聆聽和跟從教會的教導,學習明辨對錯是非。

此外,倫理生活的另一個準則就是要培養人有一個正直的良心,得到基督的聖言和祂教會教導的光照,良好的宗教知識的薰陶,靈修生活的實踐和指引,以及其他信徒的榜樣和見證。良心的培育不是一蹴即至的事情,而是一項畢生的工作,要努力使自己的思念、言語、行為符合基督的精神(參閱教理1694)。

生活反思/實踐
1.  這個世代,越來越多人所做的事相反「自然律」。你可想到有什麼真實的例子嗎?挑戰「自然律」可會帶來什麼後果?
2.  當你對一些倫理議題不太清楚時,你會採取什麼態度?有否嘗試了解教會對這問題的教導及究其原因?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 8 月

2015年8月23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信德的自由

今天的讀經一中,若蘇厄向以色列民提出一個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問題:「你們選擇你們所願意事奉的神吧!」人對他所事奉敬拜的神要作出選擇,這信仰雖然可能是源於家庭或民族,就如以色列人民一樣,但如這信仰要成為個人的信仰時,每個人都須以他 的自由意志去選擇是否信奉天主。這選擇相信是基於每個人在生命中如何體驗到天主對他的照料和愛護。這亦是聖詠作者的一份經驗,以至他向以色列子民呼籲: 「請你們體驗,請你們觀看:上主是何等和藹慈祥!」

今日所讀的厄弗所人書,則將這份天人間的愛情更具體地描繪出來,更以夫婦的關係表達基督與教會──天主子民之間的深情。亦讓我們知道基督如何無條件地愛了我們──教會當中的每一位。

今天的福音其實和讀經一互相呼應,都是向我們的信仰提出挑戰,究竟這個信仰,或者更具體地說,我們眼前的這位耶穌基督真的值得我們去相信嗎?福音中說到耶穌其實早知道祂的跟隨者中有些人是不信他的,甚至是負賣他的。這些人每日都和耶穌一起生活,親身接觸這位降生成人的天主,然而他們卻沒有因此而體會到天主對他們的那份愛或相信耶穌所教導的,可是耶穌基督並沒有因此而感到氣餒,又或惱恨他們,相反,祂仍決定堅定不移地去愛!

福音中提到雖然有很多人因為覺得耶穌的話生硬,又或因為耶穌不是他們心目中的默西亞而離開,但伯多祿代表著那十二人作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仰表白:「主!唯你有永生的話,我們去投奔誰呢?我們相信,而且知道:你是天主的聖者。」這是一項自由的決定和回應,而這份自由亦特顯出我們信仰的珍貴性。

梵二的《信仰自由宣言》指出:「人對天主所作的信仰回應該是自願的;所以不能強迫任何不願的人接受信仰。因為信仰的行為,由於本身的性質,該是自願的」。「天主召叫人們以心神和真理事奉祂,因此他們在良心上感到對祂有責任,並非被迫......這在耶穌基督身上全面地表現了出來」。事實上,基督曾邀請人接受信仰和皈依,但絕不強迫他們去接受。祂曾為真理作証,但不願「勉強那些拒絕真理的人去接受。祂的神國......藉著愛的力量而擴展,基督就是憑著這愛被高舉在十字架上,以吸引眾人歸向祂」。
(參閱DH10-11)

但這信仰是否就只是一個人自己的個人決定?教會相信為作出此信仰的決定,其實天主的恩寵已首先工作,就如今天的福音所說:「除非蒙父恩賜的,誰也不能到我這裡來」。教理進一步闡釋:「信賴天主及順從祂所啟示的真理,既不違反人的自由又不違反人的理智。即一如在人際關係中,相信別人所說有關他自己或自己意願的話,並信賴他們的許諾(如男女在結婚時),從而建立彼此間的共融,也不違反我們的尊嚴。」(參閱教理154)

這份對天主的完全信靠和信任,亦即我們傳統所說的信德,信德是三個超性德行之一,「藉著信德我們信天主,信祂所說過的和啟示給我們的一切,並且信聖教會為我們提出的當信的道理,因為天主自己就是真理。因著信德,『人自由地把自己整個託付給天主』。因此,信者尋求認識和實踐天主的聖意。『義人因信德而生活』 (羅 1:17)。」(參閱教理1814)

生活反思/實踐
1.  在主日彌撒中當你以《信經》宣認自己的信仰時,你是否真心相信《信經》的內容,而且  意識到這是自己抉擇的信仰,並賴此信仰而生活?
2.  聖經上說,「信者尋求認識和實踐天主的聖意」,你是否在生活中時否都願意聆聽天主的旨意並加以實行?還是感到:「此話生硬,誰能聽得下去」?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8月

2015年8月16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基督臨在於感恩(聖體)聖事中

今天的讀經以箴言開始述說智慧邀請人赴宴的故事。智慧(她)為赴宴的人所預備的是美酒佳餚,喜慶的食物,不像愚昧太太的愚蠢,只預備水和餅給來赴宴的人。這對比給我們指出人要作出選擇,回應誰人的邀請赴宴。原來只有接受智慧的邀請,吃她的食糧和飲她所配製的酒,才能使人得以生存,踏上明智的路。接着的聖詠以「請你們體驗,請你們觀看」的答句來邀請我們繼續品嚐智慧的豐盛宴席,以及準備我們進入今天福音的主題。至於厄弗所人書,保祿提醒我們要細心觀察自己怎樣生活;不要像無知的人,卻要像明智的人,時常辨別天主的旨意和跟從福音,度基督徒的生活。

那麼今天的福音給了我們甚麼信息?繼前兩個主日的福音讀經,今天的若望福音講述耶穌是生命之糧:祂的血肉是信友的飲食,能賜予永生的生命之糧,絶非昔日在曠野中所降下的「瑪納」,吃了仍會死的。每次在感恩祭中我們所領受的聖體,確實是基督的體血,是祂給人類的禮物,祂具體臨在於感恩(聖體)聖事當中。

耶穌基督雖於二千多年前離開人世返回聖父的身邊,獲享天父賜給祂的光榮,但祂仍然以不同的方式繼續臨在於祂的教會,在我們當中。梵二的禮儀憲章清楚指出基督在彌撒大祭裡,以聖事方式臨在。基督臨於感恩祭有四個方式:在彌撒聖祭中,祂不但臨在司祭之身,更臨於聖體形像之內。當教會在恭讀聖經時,是基督親自發言。最後,幾時教會在祈禱歌頌,祂也臨在其間,正如祂所許諾的:「那裏有兩個或三個人,因我的名字聚在一起,我就在他們中間。」(瑪18:20)(參閱禮儀7)

的確,主耶穌基督以不同的方式真實地臨在,與我們同在,但當中祂卻以一種超乎其他方式,也是最高峰的「真實的」臨在彌撒聖祭中,就是祂臨現於感恩(聖體)聖事的餅酒形下(參閱教理1373)。然而,教宗保祿六世在《信德的奧蹟》通諭中提醒我們:「這種臨在稱為『真實的』
,並非把其他『臨在』拋開,彷彿其他臨在不是真實的:而是說這一
臨在是卓越地真實,因為這是實體的臨在 ——由之,天主而人的基督,全然完然地臨在。」(MF 39,參閱教理1374)

基督是藉著餅酒的轉變成為祂的體血,而親臨在聖體聖事裡,這種轉變,天主教會恰當地、正確地稱之為餅酒的實體轉變(transubstantiation)(參閱教理1376)。

每次我們領受聖體(聖血)時,我們就領受了基督,並藉此獲得豐富的效果。首先,領聖體加強我們與基督的契合。領聖體帶來的主要效果是與耶穌基督親密結合,正如今天福音所說:「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若6:56)。一如物質的食糧滋養我們肉身生命,領聖體同樣奇妙滋養我們的靈性生命。共融於基督的身體,即「那藉聖神得到生命,也藉聖神賦予生命」的身體,能保存、增強並更新基督徒受洗時所接受的恩寵生命。(參閱教理1391-2)

領聖體使我們與罪惡分開。藉著感恩(聖體)聖事能激發我們的愛德除去小罪,並保護我們免陷於將來的大罪中。我們越分享基督的生命,越增進與基督的友誼,就越不容易因大罪而與祂分離,幫助我們度一個以基督為中心的生活。(參閱教理1393-5)

奧體的合一:感恩(聖體)聖事塑造教會。領受這聖事的人,與基督更緊密地結合。基督更藉此把他們與所有的信徒結合,成為一個身體——教會——祂的奧體。(教理1396)

聖體聖事促使我們關心窮人。愛是具體的,需要行動和回應。為能真實地領受基督為我們交付的體血,我們當在窮苦的人身上認出基督,認出是基督的兄弟姊妹,並致力服務他們。(參閱教理1397)

與基督徒的合一:由於教會的分裂使一些信徒未能共同與我們一起參與主的聖餐,我們因而體驗到很深的痛苦;這種痛苦越深,我們就應越迫切地向上主祈求,切望所有信仰基督的人能早日回復圓滿的合一。(參閱教理1398)

主耶穌基督再三邀請,囑咐我們在感恩(聖體)聖事中接受祂,並恩賜我們豐富的聖事恩竉。教會因此積極鼓勵信友在做好必須的準備後,參與彌撒時領聖體,這才符合感恩祭本來的意義。(參閱教理1388)教會亦規定信友「在主日和慶節參與神聖禮儀(彌撒)」,並以和好聖事做準備,每年至少領受感恩(聖體) 聖事一次。如果可能的話,就在復活期內履行。(教理1389,法典920)至於那些患病或年老體弱而未能前來聖堂參與彌撒的教友,司鐸或非常務送聖體員可從彌撒中剛祝聖的聖體或存放於聖體櫃內的聖體分送給他們。

生活反思/實踐
1.  每次領受基督的聖體時,你是否懷着一份渴慕之情,盼望與主契合共融?嘗試多感受「祂在你內,你在祂內」的感覺和事實。
2.  你是否願意在生活中騰出時間去朝拜聖體,與基督談心?每次當你見到聖堂內的聖體櫃時,你有否會想起放於其內的基督聖體?你又以甚麼態度去尊敬和朝拜主耶穌基督?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8月

2015年8月9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耶穌聖體是祭獻和聖事

我們營營役役為口奔馳,為賺取每天食糧而勞心勞力,而這些食糧只能餵飽每天的饑渴。昔日以色列民在曠野中,靠吃「瑪納」來維持生命,他們的生命仍會結束。但耶穌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糧,誰若吃了這食糧,就不會死。」這話的意思是什麼 呢?耶穌所賜的不是世間的食糧,祂卻是那來自天父的,能賜予人永生的食糧。藉著聖洗聖事基督徒雖已獲得了超性的生命,但仍需靠耶穌聖體,這天上的生命之 糧,來滋養並保全我們的超性生命,直到永遠。

今天的讀經一講述天主不斷以烤餅和水,振作了厄里亞先知的精神和體力,顯示我們必須靠天主所賜的食糧,才得到力量,完成上主委派的工作。讀經二闡明我們在聖神內受了印證,我們要依靠基督耶穌的救贖,淨化身心,去除邪惡,作為馨香的祭品,獻給天主,蒙主悅納。

主日福音中,聖若望宗徒記載耶穌說:「我所要賜給的食糧,就是我的肉,為使世界獲得生命。」祂表明自己的特別身份 ——「天主子」,就是永生的所在。祂才是我們人類生命中不能缺少的食糧。但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是否真的相信耶穌是永生的食糧?基督的祭獻如何臨現在奧妙的聖體聖事之內?

耶穌說的「食糧」,指向祂親自建立的聖體聖事。藉著聖體聖事,我們與主有更深的契合,從而獲得真正的生命。耶穌重申:祂來自天主,由天父派遣。當祂表明是「生活的食糧」時,顯示祂就是那成了血肉,寄居在人間的聖言,展現了天主降生成人及基督死亡復活的奧蹟。透過祂,在祂內,我們才認識天主的啟示。的確耶穌為了愛天父和愛祂拯救的人類,自由地接受了苦難和死亡。耶穌在十字架上完成祂的祭獻,賦予我們救贖、賠補、贖罪、和補償的價值。」(參教理609、616)

所以感恩祭是基督逾越的紀念,它是一個祭獻。在感恩祭中,基督所交付的身體,就是祂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所交付的身體;所交付的血,就是祂「為大眾傾流,以赦免罪過」的血(瑪26:28)。感恩祭的祭獻特質顯示在基督建立這聖事的話上:「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而捨棄的」
;以及「這杯是用我為你們流出的血而立的新約」(路22:19-20)。基督在禮儀中實現祂的逾越奧跡。這奧跡不會停留在過去的歷史中,因為基督已藉著自己的死亡摧毀了死亡,祂「一次而永遠地」從死者中復活、升天,吸引著眾人歸向生命,得以分享天主的永恆,超越萬世,臨現人間。(參教理1085)

感恩祭也同時是教會的祭獻。教會的訓導常提醒信眾: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在感恩祭中,教會偕同基督完全奉獻自己。基督的祭獻也成為祂肢體的祭獻,信徒們的生活、讚美、痛苦、祈禱,都與基督的奉獻結合,從而獲得新的價值(參教理1368)。在每次的彌撒聖祭中,我們呈上麵餅、葡萄酒,代表我們願意將天主給我們的祝福,連同所擁有的一切,奉獻給祂。此時此刻基督的祭獻臨現在祭台上,使一切都可以與祂的奉獻相結合。

我們深信禮儀行動標示著天主無條件的邀請,聖事慶典令我們在基督和聖神內與聖父相遇,我們需要以信德的回應來配合。的確基督一直活著,且藉聖體聖事「湧流出來的力量」與我們同在(參教理1153、1116)。由此可見當我們領受主的體、血時,我們的生命與基督的生命親密共融。這樣,我們才明白「吃了這食糧,就不會死。」的意義。不死,不是「長生不老」,而是我們整個生命是在主的生命之內,天主的生命永恒不止,我們也將會活到永遠。

生活反思/實踐
1. 當你面對基督聖體時,有沒有感謝祂的臨在?沒有祂,你會怎樣?
2. 當你願意「持續進修、加班工作」來賺取世間食糧時,你想想這是否天主的祝福?若你願
    意為世間的食糧付出那麼多,那你為獲取天上的食糧,又願意付出多少?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8月

2015年7月31日 星期五

教理主題:感恩祭的慶典

由今個星期開始,一連三個主日(即常年期十八至二十主日)皆以感恩祭為教理的主題,分別帶出感恩祭的禮儀慶典、感恩(聖體)聖事,以及耶穌臨於聖體聖事當中。

今天首先要介紹的是感恩祭的慶典。福音的開始是承接上個主日耶穌行了增餅的奇蹟後,為避開群眾,他獨自退避到山裏去,而群眾正在尋找耶穌。當他們一找着耶穌,就立時問他:「你什麼時候到了這裏?」(若 6:25),其後更向耶穌問了兩個問題:「我們該做什麼……?」
(6:28),以及「你行什麼神蹟給我們看……?」(6:30)。雖然群眾接二連三地問了耶穌一些表面淺陝的問題,但耶穌卻一次又一次在回答時嘗試幫助他們明白一個真理:是天父賜給人們從天上來的真正的食糧。在第一篇讀經出谷紀中記載,以色列人埋怨梅瑟帶領他們逃離
埃及到曠野裏,以致沒有食物吃飽而在曠野中快要餓死。然而,上主卻對梅瑟說:「你給他們說:黃昏的時候你們要有肉吃,早晨要有食物吃飽,這樣你們就知道,我是上主,你們的天主。」(出 16:11)聖詠的回應亦正好是上主給他們降下瑪納作食糧(詠 78:24),但在最後一
篇讀經的福音中,耶穌卻清楚地說出祂就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生命之糧」。

早在教會的初期,基督的信徒常聚集在一起舉行感恩祭宴。在公元一五五年左右,聖猶思定曾向外教皇帝虔誠者安多尼解釋基督徒在感恩祭中所做的程序,給了我們一個基本輪廓(參閱教理 1345)。簡單來說,感恩祭分為聖道禮儀及感恩禮儀兩大部份,這結構歷經許多世紀,一直保全至今。

感恩祭禮儀慶典的進行首先是聖道禮,即包括宣讀聖經、講道和信友禱詞;其後是感恩禮(聖祭禮),包括呈獻餅酒、有祝聖效果的感恩祈禱(感恩經)和領聖體禮。雖然感恩祭分為兩部份,但聖道禮儀和感恩禮儀共同組成「一個整體的敬禮行動」,因為感恩祭裡為我們擺設的筵席,既是天主聖言的筵席,也是主的身體的筵席。(教理 1346)

感恩祭是聖事性的祭獻,包括感恩、紀念和臨現。在舉行感恩祭時,整個信徒團體一起向天主獻上感謝,感謝祂在我們當中施行救恩,並同時紀念耶穌基督為拯救人類的救贖犧牲,是基督逾越的紀念,這奧蹟亦藉此紀念而臨現於聖祭中。(參閱教理 1356-66)

每次當地方的信徒團體舉行感恩禮,我們深信藉着聖神的德能和基督的臨現,地方教會與普世教會緊密相連起來。在聖洗聖事中,我們蒙召成為一個身體——教會,成為基督的肢體,教會的成員。藉著領受聖體聖事,我們與基督緊密地結合,並更新、堅強、深化這份藉聖洗已實現、在教會內的共融結合(格前 10:16-17)。一如聖奧思定在其《講道集》說:「面對你們所領受的,你們回答:『阿們』(是的,這是真的!)。這樣回答,你們就予以肯定。因為你們聽到『基督的身體』這句話,回答『阿們』,你們就該成為基督身體的一個肢體,好使你們的『阿們』真的成為名副其實!」(教理 1396)

此外,梵二的禮儀憲章非常強調,且切願教導所有信友,「完整地、有意識地、主動地參與禮儀,因為這是禮儀本身的要求,也是基督信眾藉洗禮而獲得的權利和義務……。」(禮儀 14)。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更好的指出:「在聖體敬禮的深處,我們找到基督徒入門聖事 —— 聖洗和堅振 —— 的不斷迴響。豈不是因為聖洗聖事,我們不但『被稱為天主的子女』,而『我們真是天主子女』的真理,得在聖體聖事我們分享天主唯一子的聖體聖血時,更能表達出來嗎?領受聖體豈不使我們在世界面前,更能作為「基督的真正見證」,因為基督為我們作證,我們也為祂作證。」(論聖體聖事的奧蹟和敬禮 7)

生活反思/實踐
1. 在你的生命中,你如何理解「耶穌是生命之糧」?你有否讓耶穌改變你的生活態度和價值       觀?
2. 每次當你領聖體時,你是否準備好自己和有意識地去領受基督的聖體?會否在生活中實踐「阿們」,真正地成為基督的肢體,為祂作見證?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 年 7 月

教理主題:教會的合一及大公主義

今天的讀經一選自列王紀下的分餅奇蹟。選讀這篇聖經的原因十分明顯,因為這是福音中耶
穌增餅奇蹟在舊約中的平行文(或預象)。厄里叟的增餅故事彰顯了天主聖言藉先知的說話所帶來的力量,而剩餘的食物亦預示了即將來臨的「默西亞」時代所享有的豐盛食糧和生命。今天的答唱詠也帶出相關的主題,就是天主無限的仁慈,祂必親近一切誠心呼號祂的人,準時賜給他們糧食,並滿足眾生的需求。

選自厄弗所書的讀經二,帶出了我們今天的教理主題:基督徒的合一。在書信中,聖保祿宗徒勸勉信徒們在蒙召成為基督徒後,在行動上和生活上務必要與我們所接受的祟高的召叫相稱,保持心神的合一。聖保祿強調基督徒的合一植根於我們信仰內的真理,並以一連串的「一」來表達這個思想:一個身體、一個聖神、同一的希望、一個主、一個信德、一個洗禮、一個天主。以上每一點都是基督信仰中最基本的原素,並要求蒙召的信徒們以獨特的基督徒生活方式把它們豐富的內涵生活出來。

今天的福音選自若望福音中的增餅奇蹟。可以說是整個第六章的基礎部份,也帶出後來的「耶穌是生命之糧」的言論。在初期教會中,耶穌的增餅奇蹟是十分重要的事件。增餅奇蹟是若望福音七個「徵兆」中的第四個,而每一個微兆都與舊約中的一個猶太節日或慶典相聯。很明顯的,福音作者有意將這奇蹟與舊約中猶太人的「逾越節」相聯起來。其目的就是說明耶穌就是新的逾越節羔羊,祂為我們帶來新的「出谷」,而只有祂才是我們永生的食糧。

天主教會相信「教會」的其中一個本質就是「唯一」,因為她的起源是唯一的。教會這個奧跡的至高典範和根源,就是父、子、聖神一個天主於三位之中。教會在其創立者方面而言是唯一的,就是降生成人的聖子。教會在其「靈魂」方面而言亦是唯一的,就是寓居於信徒內的聖神。因此,唯一性實在是教會的本質:多麼奇妙的奧跡!只有一個宇宙的天父,一個宇宙的聖言,及一個到處相同的聖神;也只有一個成了母親的貞女,就是我所稱呼的教會(參閱教理813)。在尼西亞信經中,我們隆重地宣信教會是「唯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

「唯一」或「合一」作為教會的本質,其重要性在於要求信徒們竭力把這本質生活出來,就是努力地維持信徒們之間的和諧、共融和團結。任何可以帶來分裂的傾向或作為都應該避免,「偏見」和「黨派之爭」不應在教會內有任何立足之地。在教會的任何一個層面之中,都應視促進合一和避免分裂為當務之急,因為教會的團結和合一實在是教會在現世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標記」。

可惜的是,從早期開始,教會就不斷地經歷著分裂的傷痛。在格林多人前書中,聖保祿宗徒就曾訓斥當地教會出現分黨分派的世俗惡習。到了第四世紀時,由於不同學派在信理上的爭拗,更為嚴重和持久的教會分裂出現了(包括了「聶斯多略」教派──即唐朝時來華傳教的「景教」和「一性論」教派與普世教會的分裂)。到了十一世紀又發生了東西方教會的大分裂(即東方的正教會和西方的公教會的分裂)及十六世紀時的宗教改革(即天主教與基督新教的分裂)。我們相信教會的分裂是來自人的罪,無論是天主教會或其他分離的宗派,在歷史上都有難以推卸的責任。但今天為那些生於這些分裂團體及受過基督信仰教育的人仕,我們不能責之以分離之罪,天主教會應以兄弟般的敬愛包容他們。事實上,藉在聖洗內接受信仰而成義的人,與基督結成一體,故應當享有基督徒的名義,天主教徒理應承認他們為主內的弟兄(參閱教理818)。

基督徒團體的分裂帶來了不少的流言蜚語,也使基督徒在世上為基督作證的力量減弱了。因此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勉力呼籲基督徒的合一,並治療因分裂而帶來的傷口。在廿世紀初,不少基督教會和東正教會聯合起來,開啟了大公主義(基督徒合一)運動。隨著梵二大公會議的準備和召開,天主教會也積極地回應了。教宗若望廿三世在1960年成立了「宗座促進基督徒合一秘書處」(即現時「宗座基督徒合一促進委員會」的前身),為大公會議會準備了「大公主義法令」。在此法令中,大會為「大公主義」的實施提供了重要的原則和措施:就是持續地革新、內心的皈依、公共的為合一而祈禱、手足間的彼此認識、在神學和信理上有系統的交流、以及基督徒彼此合作為人類作出服務(參閱教理821)。

梵二大公會議結束後,不少天主教的地方教會和團體,都設立了相關的委員會和工作小組,與其他基督宗教的宗派進行了對話、交流和合作,這些都為基督徒的合一運動帶來可觀的成果。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1995年發表了「合而為一」通諭,進一步為「大公主義運動」提供了檢視和指引。最後,我們也必須承認,使所有基督徒和好而歸屬於基督的唯一教會,這項神聖目標超越人的能力和本領,因此必須將我們的全部希望,寄託在基督為教會的祈禱,天父對我們的慈愛,以及聖神的德能上(參閱教理822)。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認識其他基督宗派的基督徒嗎?你和他們的關係和相處如何?你認為你可以在生活上作
     些甚麼以促進不同基督信仰宗派之間的合一呢?
2. 你了解在歷史上教會多次分裂的原因和背景嗎?你認為這些知識可否促進基督徒的合一?
    為什麼?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7月

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教會的牧民職務

「牧民(或稱牧靈)」工作是教會的常用術語,不過,大家可知道它是借用了聖經中牧者的圖象而發展出來的一個詞彙,有著帶領、維生、保護和醫治之意。原來在舊約年代,畜牧是中東一個普遍的生活傳統,以色列民對牧羊人相當認識。聖經屢次用善牧來形容雅威,至於那些不忠信和邪惡的君王,則被視為天主責罵和擯棄的偽牧人。今天的第一篇讀經中,先知耶肋米亞向那些引人離開上主正道的君王發出嚴厲的警告。他更講出了有關牧者與羊群的神諭,就是天主將要把四散的羊群重新聚集,並興起一位善牧帶領和牧放他們;他將會按上主的意思行事,以正義治理大地,使羊群無恐無懼,得享幸福與平安。聖詠廿三篇通常是給臨終者安慰的祈禱,然而,它更是耶穌善牧的寫照:關懷、照顧、守護、供給食物、安全感、鍛練、希望、祝福等等。現代教會的牧民關顧,其實也應有上述特色。

本主日福音的上文是關於耶穌派遣十二宗徒去宣講福音和治病,以及黑落德殺害若翰洗者的事件。接著,宗徒回到耶穌面前,報告他們所做的一切,耶穌遂囑咐他們到荒野裡去休息。可是,由於跟隨者眾多,耶穌又動了憐憫的心,開始教訓群眾。事實上,馬爾谷把這些事件放在一起,並不是偶然而為的。第六章三十節裡面,馬爾谷是唯一一次稱十二人為「宗徒」,因為他要突出他們與真正善牧耶穌的關係。在此之前,他們還未能成功地效法他們的師傅;現在,因著他們所行所教的,便堪稱為耶穌的宗徒。他們日後還要像耶穌一樣憐愛群羊,使他們得飽飫。至於致厄弗所人書裡面提到基督透過他十字架上的犧牲,已把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仇恨和障礙消除了,並向人傳布了和平的福音。他就是那位將四散的羊群集合在教會內的牧者。

教會的牧民職務是直接指向作為信徒的羊群。然而,由於所有人都是教會需要關心的救恩對象,牧民的關顧除了教內的信眾外,自然也包括在羊棧以外迷失的羊兒。現代的牧民職務主要包括幾個範疇。首先,它應涵蓋所有與福音傳播,及宣講基督有關的活動。第二,任何信友公開的團體祈禱、聖事和時辰祈禱等慶祝,也屬於牧民工作。第三,它亦包含那些幫助建設教會團體,加強信徒信仰生活的活動。最後,牧民職務亦離不開那些提供給個別教友需要的服務,例如婚姻輔導、促進家庭福祉的活動、災難的救援、甚至是主日茶座、衣物捐贈等。事實上,教會的牧民服務和活動,很多時十分宗教性,但有時卻不太明顯,但其目標總是為了實現天國的福音於世界,使人能在牧民關顧的當中認出和體驗到天主救恩的具體臨現,並重新聚集所有因罪惡而四散和迷失的子女,號召整個人類加入天主的教會,重獲救恩。(參《教理》845)

為了領導天主的子民並使他們不斷地長進,主基督針對著全體的利益,在其教會內設立了各種職務。祂又把使命交給了宗徒們,要宗徒們的繼承人,就是主教們,直到世界終窮作教會內的牧人(參《教會》18)。今天教會的晉牧禮儀中,被擢升的主教會接受牧杖,以代表基督在地方教區內肩負起訓導、聖化和管理的職務,牧放天主的子民。主教們又把自己的職務合法地傳授和分施給教會的司鐸和執事。司鐸們協助主教為天主子民服務,成為善牧職守的典型。而執事的職務除了宣讀聖經、訓勉民眾、主持敬禮、執行聖儀等之外,還包括慈善及庶務事項的職務。(參《教會》24-29)。

教會的牧職發展至梵二大公會議時,普通基督徒的牧民職務備受關注,認為信友縱使未受祝聖,但他們在基督善牧的領導下,有責任建樹基督的奧體,在教會和堂區團體內擔當不同的職務。誠如《教友傳教法令》第二號所講:「教會創立的目的便是為光榮天主父而傳播基督的神國,使人人分享救贖神恩,再通過  使普世導向基督......教會通過她的肢體以不同方式進行這一事業......在一個有生命的整體中,沒有一個肢體的行動是純被動的,而是和身體的生命一同參與其活動......在教會內職分雖有區別,使命卻是一致的。」因此,教友雖沒有牧者的身分,卻應聯合在牧者的職務裏,為福音喜訊的傳播而努力。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認為教會對人的關顧,在那些方面應有別於一般的俗世社會團體所做的?教會現時做得
     足夠嗎?
2.  雖然教友不是教會的牧者,但廣義來說,他們也可效法牧者,在各自的家庭、工作崗位上
     作牧人的,讓基督為王於世。你有什麼看法 ,並打算怎樣實踐?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7月

2015年7月12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揀選與派遣

今天的第一篇讀經為我們講述了亞毛斯先知的「被召選」,先知原本只是一個平凡牧羊人,相信他也從未想過要成為先知,但天主卻「提拔」了他,要去向以色列人宣講上主的說話,即使這些話並不受當時的權貴欣賞,甚至希望將亞毛斯逐離貝特耳。

保祿宗徒在第二篇讀經中更指出,天主在創世以前,已在基督內,揀選了我們成為他的門徒,我們的被召選,原來是天主救恩計劃的一部份,為使人能夠分享到天主的愛。讓人可以從我們身上見到天主這偉大的救恩工程。

而今天的福音則提醒基督徒,這召選不是為叫我們單單的享受福樂,同時也是承擔著一份使命。基督徒的被召選,原來是為去接受派遣,被派遣去成為基督的使者,去宣講上主的福音,去叫人悔改,去制伏生活中的邪魔,並且給人治療心靈和肉體上的創傷。

從以色列的救恩史中,我們了解到天主的「揀選」有其獨特之處,祂並不是因為以色列人有甚麼過人之處,而將他們選拔成為選民,相反在以色列的歷史中,我們見到他們只是一個卑微的民族,時常被列強所攻擊,而他們對上主天主也不見得特別忠信,反而多次忘卻和上主所訂立的盟約,而去朝拜外邦的邪神,可是上主卻偏偏揀選了這細小的民族來彰顯祂的愛。

天主為何要揀選以色列民作為他的選民呢?我們相信原因只有一個:「以色列民在他們的歷史過程中,發現天主把自己啟示給他們,又從各民族中選了他們歸屬自己,只是為了一個理由,就是祂那無條件的愛。以色列民透過先知們,明白天主仍然是出於愛,而從未終止拯救他們,也未終止寬恕他們的不忠和罪惡」(教理218)。

新約的教會蒙天主的召選,承繼了這選民的身份:「猶如在曠野中旅行的以色列民族已經被稱為天主的教會,同樣,在現世的旅途中,追求未來永存城邑的新以色列,也被稱為基督的教會,就是基督用自己的血所獲得,又以其聖神所充滿,並以組織有形社團的適當方法所建立的教會」(教會 9)。

這新約的選民也因著這揀選而承擔著一份使命,因為「教會本質上是傳教的,為了救恩而「召集」一切人,被基督所派遣,使萬民成為門徒」(教理 767),並同時聯「同整個人類共同前進,並和世界共同體驗著塵世的命運,教會猶如人類社會的酵母與靈魂,志在基督內革新人類社會,並將這社會變作天主的家庭」(現代40)。

今天的福音亦特別提醒我們,我們不是被召選去單獨行事,履行各自的任務,而是要和同伴一起去實踐這傳揚福音的使命,所以團體的共同承擔和合作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我們要去辨別每個人不同的神恩,務求使教會內的各肢體能各盡其職,使各人所領受的不同神恩,都能互相補足,並同心協力,為公益而合作(參教理801)。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的生活中有沒有一位可以和你分享信仰及一起履行使命的靈性伙伴呢?
2. 「福傳」的基礎來自簡樸的生活,嘗試為自己訂出一個實踐簡樸生活的有效方法,並把節

     省下來的時間和金錢用於福傳工作上。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7月

2015年7月5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預言

今天的四篇讀經都先後提及先知的角色、他們的被召和遭遇。無論在舊約或新約,先知說天主的預言都具有重大意義。現在就讓我們先明白在舊約中先知的角色和功能,這與耶穌基督有甚麼關係,以及在今天先知的角色可如何發揮。

先知(prophet)這詞來自希臘文(prophetes),意即天主的代言人,是被天主所召選向祂的人民傳遞訊息。舊約的先知任務需要完成三項工作:首先是天主透過先知們培養自己的子民去渴望救恩,期待那賦予眾人及刻在人內心的新而永久的盟約。其次是先知們宣布天主子民的徹底救贖,一切不忠行為將被洗淨,而且這救恩將包括所有國家、所有人民。(參閱教理64)最後,就是透過先知們的言行、生活顯示出天主對其子民的愛;衪如何一直遵守自己的盟約,讓以色列人明白天主從未終止拯救衪所愛的子民,也未終止寬恕他們的不忠和罪惡。(參閱教理218)總括來說,先知作為至高者的使者,他所傳達的不是責斥的指控就是鼓勵天主子民的話。斥責的就是人民對天主的不忠、虛偽的敬拜、放縱的人的本性和對貧窮人的剝削;而振奮人心的鼓舞說話,就是為人民指出希望,勸勉積極面對未來,遵守天主的法律,並宣告新天新地的來臨將在默西亞身上實現。

第一篇讀經的厄則克耳先知被天主召喚,派遣他到以色列子民中宣講天主的話。他雖然會因為說出對他們的指控而被拒絕、凌辱,但天主仍要派遣他 ─ 這位先知到他們當中說話,因為厄則克耳所說的並不是他自己的說話,而是要說具威能的天主的話。聖詠123篇可以說是厄則克耳先知在痛苦、被拒絕和飽受欺凌中向天主祈求的反照。「看,僕人的眼目,怎樣仰望主人的手,」(詠123:2)是表達出先知在履行其職務時,祈禱的重要態度和質素。在第二篇讀經,聖保祿宗徒清楚說出他的被召作為宗徒就如先知的被召和派遣。在履行其先知之職時,保祿雖遭受許多苦難和迫害,但他卻在當中體味及領會到:天主的德能在他軟弱中纔全顯出來,因為天主說:「有我的恩寵為你夠了。」
(格後12:9)

今天馬爾谷福音的故事述說了耶穌被他自己家鄉的人所拒絕的故事。像過往的先知一樣,耶穌都沒有例外,是不被最近、認識他的人(本鄉、本族和本家)所接納。(谷6:4)其實,聖史所強調的是耶穌所教導的話令他們反感而引致不接受耶穌,這些話本身就是天主親自在耶穌身上所說的話,是天主直接向世人傳達的話,耶穌本身就是天主的聖言,是所有先知們所預言和指向的,在衪身上實現的那位默西亞!

的確,在舊約中先知們所預言的都是指向這位耶穌基督 ─ 以色列人所盼望的默西亞!在洗者若翰的作証中,他清楚指出:耶穌就是天主子,「看,天主的羔羊!」(若1:36,參閱教理719)耶穌是「基督」─  「受傅者」,藉著聖神的傅油,「以其司祭、先知和君王的三重功能,實現了以色列對默西亞的期望。」(教理436)因此,在耶穌基督身上,天主的許諾和啟示已完全實現和顯示出來,在衪之後再無需有甚麼新的公開啟示了,(參閱教理66)因為我們已從耶穌的一生、祂的使命和逾越奧蹟中獲取了這份救恩的禮物。然而,現今在聖神的帶領和恩賜下,有些人仍具有先知之恩,像先知一樣,在不同時代不時提醒和鞭策教會為真理作證,激發我們所有基督徒要活出在領洗時所賦予的先知職,就是在現世生活中說天主救恩的話,為人類,特別是生活在貧窮受苦的人,帶來真正的喜樂、平安;並為真理作見證,促進正義與和平,使天國臨現於世,把一切歸光榮於天主。

生活反思/實踐
1.  在本週,你聽到天主的聖言如何召叫你去代祂說話和做什麼?你願意實踐先知之職嗎?
2.  你曾否經驗過為真理作証而遭受反對、辱罵或被取笑?有甚麼感受?你會如何向主祈禱?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7月

教理主題:神聖的生命

生命是神聖的,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無與倫比的價值及不可侵犯的權利,「因為生命自一開始就含有天主的創造行動,造物主是我們生命的唯一終向。」(教理2258)因此,人類社會無論在任何時刻、情況下,都必須尊重生命、重視生命價值和促進人性的尊嚴,群策群力為人類整體的發展而努力。

今天的兩篇讀經都講述:天主是生命的主宰,祂創造萬物,是要他們存在,珍惜、欣賞及善用生命,邁向完滿,因為天主的正義永存不滅;天主沒有製造死亡,也不喜歡生靈喪亡。疾病、死亡是隨著罪惡來到人間,罪惡才是死亡的源頭。

主日福音中,馬爾谷宗徒記載耶穌醫治患血漏症的婦人和復活會堂長的女兒,描述恢復生命的喜樂。耶穌行奇蹟顯示祂的天主性,祂對女孩說:「我命你起來!」證明死亡並沒有統治世界,人類的生命不會因肉身的死亡而毀滅;而是通往永生的途徑。女孩復活過來,最終還是走向祂。今天的福音讓我們明白基督「由死入生」把我們從罪惡和魔鬼的奴役中解救出來,基督是復活和生命,藉著祂的苦難、死亡和復活,戰勝被邪罪扭曲了的世界,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喜樂和永恒的生命。

事實上,人類世界瞬息萬變,社會繁榮進步、資訊科技突飛猛進,一切講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生命的價值,我們被迫置身在「死亡與生命」、「善與惡」的衝突和張力中,並要作出抉擇取捨。基督宗教給予我們清楚的人生目標和意義,聖經確定第五誡的禁令-「不可殺人」(出20:13;申5:117)。信徒既已確認我們的生命是一位生活的天主,主動與我們親近,召叫我們與祂深切地共融,這是一份恩賜;我們便要忠實地實踐上主的法律,「故意殺害無辜者嚴重地違反人的尊嚴」(參教理2261)。

天主子耶穌親臨世上,以衪的生命教導我們明白「不可殺人」這法律的成全(瑪5:21,22),祂更新人心、治愈人靈,提醒信徒不可發怒、戒絕仇恨,要彼此相愛。人類生命的價值在於基督用祂的充盈富足,填補我們的貧乏軟弱。衪是愛的泉源和模範,在人生旅途中,就是信靠這份愛的金科玉律引導和支持,好能獲享圓滿的生活。

已故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在通諭〈生命福音〉中申明:人類的尊嚴,藉著恩寵而被提升到非常崇高的地位,他引述尼森主教聖額我略的體會:「人的存有根本不算甚麼,人本是塵土,一旦被宇宙的天主收養,成為衪的兒子,超越了人的本性。人原是必有一死,如今成為不朽;原是會滅亡,如今成為不會滅亡;原是轉瞬即逝,如今成為永恒;原是凡人,如今有了天主性。」〈生命福音80〉

由此可見,基督徒的生命是何等寶貴!生命的意義在於給予和接受「愛」,塵世生命縱然被痛苦與死亡籠罩著,仍能在基督內成為救恩的事件。〈參生命福音81〉天主把生命委託給我們作為生命的管理員,我們不得任意處置生命,所以,在任何情況下,沒有人能擁有毀滅一個無辜者生命的權利,人自受孕的開始,就應該絕對的受到尊重和保護、所有的權利也應該受到承認,為此,蓄意墮胎及安樂死是絕對不能接受(參教理2258-2277)。

確實,我們在基督身上,認識生命的全部真理和責任。生命不但不可被「人」奪走,更應在關懷、愛護之下受到保障。教會訓導時刻提醒信眾:每位教徒接受天父派遣,有責任向世人宣講生命的真諦及維護生命,因此要求科技、醫療也同樣為人類的完整發展而服務,活出人性的尊嚴,尊重人的生命,謀求人類的福祉,讓我們一同努力延續天主對我們的愛,為光榮天主和獲得永遠的福樂而善待生命。

生活反思/實踐
1  當你面對痛苦、疾病時,有沒有想到天主是你生命的主人,你有患血漏症婦人的信心嗎?
    你會怎樣祈求上主的治愈?
2  你怎樣擁護生命?你嘗試向非教友講及基督徒對生命的觀點,例如對墮胎、安樂死和死刑
    的看法,他們認同嗎?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6月

2015年6月21日 星期日

「獻身生活年」通訊 - 聖保祿堂區通訊(第二十期)


獻身和福傳的典範 - 聖保祿宗徒

聖保祿宗徒信仰生活最突出之處,就是其歸依、獻身和承行主旨的精神。聖保祿宗徒自幼受了良好的教育,亦是一位有才幹的人, 但當他在大馬士革與復活的基督相遇後,深受感動,毅然放下一切,讓基督耶穌奪得了他...

詳情大家可於網上下載閱覽!

2015年6月20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天主的大能

常有人說:「天主到㡳在哪裏?」這大抵是人面對生命和信仰作出其中一個最深切的提問。教會內,我們每主日藉著信經宣認我們所信的真理,宗徒信經第一句:「我信全能的天主父」,為我們道出了天主獨特的屬性。然而,在我們的信仰生活中,又是否真的這樣承認天主的大能,祂是創造天地,是宇宙的主宰...,尤其在生活的巨浪中,我們又是否如此堅定地相信?


今日的讀經和福音就為我們闡釋了「天主的大能」,相信這信理亦是我們整個信仰和生命的關鍵。

「在起初」,除天主之外一無所有,天主從虛無中創造了整個世界 (參閱創1:1)。天主非必然要創造世界,而是由於祂本質的美善,在愛裡創造了生命。教會相信天主的創造除了因著祂的慈愛和良善之外,再沒有別的理由,「世界是為了天主的光榮而受造」。天主透過祂所賜予受造物的美善,來顯示自己的美善(天主教教理 293),並讓人以自由意志去明白和承認天主的大能。

今天的第一篇讀經,來自舊約的約伯傳。約伯自認是一個義人,卻遭受到痛苦磨難,他對天主表示不滿,甚至懷疑天主的正義和智慧。這裡,天主開始回應約伯,天主在「旋風中」,以駕馭大自然的大能顯現給他,天主反問約伯有關祂創造及宰制人類歷史的奧蹟,來代替給他一個正式的答案,卻讓約伯走出自身的框框,看到天主對人的美善寬仁而啞口無言。從以色列的救恩史中,天主行事公正。諾厄一事告訴我們,天主使洪水摧毀邪惡和罪惡,但卻保存了忠實的餘民;發出災禍並親自把以色列人從奴役中解救出來,經過四十年曠野生活之後,最終在天主應許之地建立一個民族來。

天主的安排為人不是全然可以明瞭,但天主自己卻全然明白。天主如何運用祂的大能?這為人的確是一項奧秘。但天主所創造的一切,沒有一刻不是在祂的手中。天主悉心眷顧所有的受造物,天主不僅影響歷史上重要的事件,也影響個人生命中的小事件,但卻不減損我們的自由意志。天主眷顧的大能,以一種奧秘的方式引導這世界以及我們的生命走向祂才知道的路。(青年教理 49)

天主的大能圓滿地在耶穌身上達至。今天的福音,記載了耶穌平息風浪的奇蹟,顯示耶穌有著相似天主的大能,當門徒面對海上的大風浪時,都以為耶穌睡著了,任由他們陷入風浪的險境中,然而他們忘卻了耶穌也與他們一同在風浪中,不同的是耶穌對天主滿懷信心,不被風浪所動搖而安然地睡著。直至門徒向耶穌呼救,耶穌以帶有威嚴的口吻向風和海下命令說:「不要作聲,靜下來!」,風和浪立時平靜下來。門徒非常驚懼,因為當時的人認為只有天主才能有這樣的能力。耶穌雖然行過不少驅魔、治病、復活死人的奇蹟,但是他卻沒有以奇蹟的大能去躲避自己的死亡。身為天主子的耶穌甘願成為一個無能為力的人,對天主全心依恃,交出自己的生命,死在十字架上。耶穌在死亡復活的過程中,完全的彰顯了天主的大能及愛的力量。

或許有人會問:天主既無所不能,為甚麼不創造一個沒有惡存在的完美世界呢?我們相信天主以祂無限的能力,常常可以創造更美好的事物。可是,天主以祂無限的智慧和慈愛,願意自由地創造一個「在過程中」的世界,讓人連同所有受造物承認祂,接受祂的愛(參閱天主教教理 310)。一如讀經二,聖保祿因著復活基督的愛的催迫,使他的心轉化過來,甘願為基督的愛而生活。在基督內,成為一個新的受造物,不受罪惡的控制。

全能的天主,沒有阻止惡的產生,天主容許惡 (物質惡和倫理惡) 的存在,這是一個奧跡。世上的惡大多是人濫用自由所產生的「倫理惡」。天主藉著聖子耶穌基督的死而復活為我們闡明,惡不是開端,也不是結局。天主是百分之百的善,祂並不會容許惡單獨存在,這並不是祂的計劃。祂常常從「惡」中仍引發出「善」來。因為天主的目的是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但這創造尚未完成,仍「在過程中」。我們相信世界雖然在極度動盪和痛苦的過程中,但天主仍會以祂愛的大能,透過基督的救贖,聖神在教會內的工作,使世界繼續朝向它最終的目標,在祂內達至圓滿 (參閱青年教理 51)。

生活反思/實踐
1.  在充滿罪惡或遭受困苦磨難的境況中,你如何體會到天主的大能在工作?
2.  在生活實況中,當他人面對生活的挑戰或磨難時,你有什麼生活的經驗可以為他帶來支
     持,使他相信天主的慈愛和良善?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6月

2015年6月14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教會與天國

今天的讀經一選自厄則克耳先知書。當時南國「猶大」正被巴比倫侵略,大批以民被逼充軍,甚至乎當時的猶大王也是由巴比倫君王冊立的傀儡。厄則克耳在巴比倫蒙召為先知,而上主也透過他重新許諾將拯救以色列子民。先知預言上主所揀選的嫰枝必 生長成為以色列山上高大的香柏,成為飛鳥棲息之地。這預示著達味王朝的復興,並藉「耶穌基督」這嫩枝而得以實現。當然,這香柏也成了未來新約教會的預像。 今天的答唱詠選自聖詠92篇,是舊約肋未人在進行每天聖殿的禮儀時詠唱的七篇聖詠之一。聖詠中述說正義的人被栽植在上主的殿裡,開枝散葉,結出果實。這正 好預示著基督徒在新約教會內,藉洗禮和各件聖事的滋養,得蒙救恩並茁壯成長。而得救的我們也應學習舊約肋未人的榜樣,高聲地宣告說:「上主,歌頌你的聖 名,是多麼美好!」(詠92:2)

今天的讀經二選自格林多人後書,內容與今天福音的訊息也有著密切的關係──就是天國隱密而逐漸的成長。保祿宗徒強調現時我們並非憑肉眼,而只是憑信德與主來往。在這有限中我們熱切地期待祂最後審判時光榮的再來,那時我們將滿全地回到主的懷抱中並接受賞報。我們明白天主的國現時仍未完滿地臨現於現世之中,因此保祿時常提醒我們要放心大膽,並在一切事上以討主的喜悅為光榮。今天選讀的馬爾谷福音主要記述耶穌的比喻,並以「天主的國」作為其中最重要的主題。值得留意的是,當時聽眾中有很多人根本未能明白耶穌所講比喻的意義,包括門徒們在內,而需要私下向耶穌要求解釋。今天的比喻提醒我們,末日(應許
收割)的時間已經到了。天國的成長就好像一粒種子的發芽,是一個隱密的事實,人們不能完全明白和掌握背後的奧秘。另一方面,天國也好像芥子般,起初是所有種子中是最小的,但在天主的眷顧下,成長起來卻成為一切灌木中最大的一棵。天國的成長彰顯了天主的大能,而並非只是由於人為的努力。

教會與天國有著密切的關係,但也有著微妙的分別。耶穌降生成人,啟示了天國的喜訊和救恩,並要求我們悔改和接受祂所賞賜的新生命。我們相信藉著耶穌的來臨,天國已在人間開展了。但這天國的圓滿還未實現。信仰告訴我們,當耶穌第二次來臨並帶來新天新地時,天國才達致圓滿。在這現世的旅途中,那帶領、滋養和準備我們邁向耶穌再度來臨和天國圓滿臨現的,就是教會團體了。教會憲章第五節說:「教會是天國在人間的幼芽和開端。」在尼西亞信經中,我們除了向三位一體的聖父、聖子和聖神宣信外,我們也宣信唯一、至聖、至公和宗徒傳下來的教會。為什麼教會成了我們宣信的對象呢?因為教會就是耶穌的身體,而
耶穌就是這身體的頭(教理792)。在這奧體內,所有個別的成員與耶穌聯合在一起(教理788),就如在婚姻結合中的二人成為一體,作為頭的基督稱為「新郎」,而作為身體的教會稱為「新娘」(教理 796)。

教會的成員被召叫離開過往被罪惡所束縛的生活,並與基督聯合在一起在這「聖神的宮殿」內(教理 797)。教會這「聚集」的目的,就是讓她的成員們得享在基督內的新生命,即祂的救恩和萬物的更新。當耶穌在世上開展祂的天國並把祂救恩的奧秘啟示給我們時,這更新已經開始了。而耶穌的奧秘也是教會的奧秘。教會憲章第三節宣稱:「教會即基督之國,原在奧秘之中,因天主之德能在世間也看到增長。」一方面來說,教會有形的架構與組織並不完全等同於整個基督的玄奧身體。但同時間,人間的教會與富有天上神恩的教會也不是兩件不同的事物,而是一件複合的真象,包括著人為的與神為的成分。

教會的存在是因為人們需要耶穌的救恩,而教會「至公」的本質直接引申出教會需要把福音傳至普世的使命。正是由於這原因,梵二大公會議再次重申:「大會謹遵著聖經和傳統,強調這一旅途中的教會,為得救是必需的。因為得救的惟一中保和途徑就是基督,祂在自己的身體內,和我們在一起;祂曾親口明白地訓示信德及聖洗的需要,同時確認了教會的需要,而聖洗則是進入教會之門。所以,如明知天主藉耶穌基督所創立的天主公教為得救必經之路,而不願加入,或不願在教會內堅持到底,便不能得救。」(LG14)但另一方面,教會也明白救恩的奧蹟超過教會有形的架構,因此「那些非因自己的過失,而不知道基督的福音及其教會的人,卻誠心尋求天主,並按照良心的指示,在天主聖寵的感召下,實行天主的聖意,他們是可以得到永生的。」(LG16)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認為教會與天國之間有甚麼關係呢?你會怎樣參與教會拓展天國的使命和任務呢?
2.  你認為「救恩」是甚麼?耶穌怎樣拯救了你?你相信教會內有救恩嗎?教會怎樣延續耶穌
     基督救贖世人的使命呢?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6月

2015年6月4日 星期四

教理主題:聖體聖事是新約的祭獻

教會第一次慶祝聖體聖血節,是在1246年,之後的一百年內此慶節便傳遍整個西方教會。1264年教宗烏爾班四世委託聖多瑪斯為普世教會慶祝聖體聖血節撰寫專用的彌撒經文,亦即我們今天載於羅馬彌撒經書中的集禱經、獻禮經及領聖體後經。

在今天的讀經一中,出谷紀記載了梅瑟代表天主以牛犢作祭獻,作為獻給上主的和平祭,藉此「盟約的血,天主與他的子民訂立盟約」,他們亦許諾「凡上主所吩咐的,他們必聽從奉行」。教會視這舊約的標記為新約聖體聖事的預象(教理1150)。這盟約不單是一份「文件」或文字,而且是「血肉」相連的,和生命有關,透過這祭獻,以色列民紀念他們所獲得的救贖。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在最後晚餐中對祂的門徒說:「這是我的血,盟約的血,為大眾而傾流的」。讀經二中希伯來人書的作者更清楚地為我們闡釋耶穌基督為我們帶來了新的盟約,新的救贖。祂以自己在十字架上一次而永遠的祭獻,補贖了在先前盟約之下,所有的罪過,為全人類獲得天主所預許的永遠救贖。

特倫多大公會議論述基督這一次而永遠的祭獻與聖體聖事的關係是說道:[基督]我們的主、天主,以代禱者之身死在十字架祭台上;祂藉此一次而永遠地奉獻自己給天主父,為人類實現祂永恆的救贖。可是,祂的死亡不應使祂的司祭職中斷(希7:24,27),於是,祂在最後晚餐,即「祂被交付的那一夜」,願意留給教會──祂鍾愛的淨配──一個有形可見的祭獻(正如人性所要求的),以便重現祂在十字架上一次而永遠地所完成的流血祭獻,使此祭獻的紀念一直流傳至世界的終結(格前11:23),並使其救贖效能應用在我們身上,赦免我們每日所犯的罪過。(教理1366)而聖奧思定亦向我們指出:教會不斷地以教友都熟知的祭台上的(聖體)聖事重行(reproduce)這個祭獻;教會也很明白,隨著她所奉獻的,她自己也被奉獻了(教理1372)。

我們也藉著與基督的結合,將我們的生命也一同奉獻:「在感恩祭中,基督的祭獻也成為祂肢體(教會)的祭獻。信友的生活,他們的讚美、痛苦、祈禱、工作,都與基督的讚美、痛苦、祈禱、工作,及祂整個的奉獻結合,因而獲得新的價值。基督的祭獻臨現在祭台上,使世世代代的基督徒,都可以與祂的奉獻相結合(教理1368)。

反思:
1.  每次當你領受聖體聖血之後,你是否會靜下來祈禱謝恩,與主密談,之後懷著「耶穌在我
     心」的態度去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
2.  耶穌願意以自己的體血(生命)和你分享,當你領受聖體聖血後,又是否願意將自己的生命
     和其他人分享?你會選擇用甚麼方式,和其他人分享呢?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6月

2015年5月31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至聖聖三

天主教教理指出:「至聖三位一體的奧跡是信仰和基督徒生活的核心,是天主本身的奧蹟」 (CCC234) 。但此奧蹟並不是自明的,也不是人可以因自身的能力而得悉的。那是否就表示人不能掌握此真理的奧秘?其實,我們的信仰相信天主透過一步步的啟示,向人揭示 此項奧蹟,而且是透過介入人類的歷史中,讓人從生活的經歷中,去體會祂的真正面貌──三位一體的真天主。

好多時候,我們都說舊約未有確切提及天主三位一體的奧跡,但其實為我們正確地去理解天主的三位一體,舊約的記述仍是非常重要的,就如今日讀經所選的申命記中所記載的:「天上地下,只有上主是天主,再沒有別的神」(申 4: 39),舊約的天主子民首先體驗到宇宙天地間只有「只有一個主宰,一個天主」。這為他們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為我們基督徒的信仰打下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就是我們堅信天主聖三不是指我們相信有三個天主,而只是一個天主。

但到了新約時代,藉著天主聖言取了肉軀而成為人的耶穌基督,讓我們明白到這獨一無二的天主,「雖然只有一個,但不孤獨」(CCC 254)。首先就是天主聖父和祂獨生子的關係,父之所以為「父」,是因為祂在「萬世之前」(尼西亞信經)就生了聖子。而從耶穌的教導中,我們亦漸漸認識到天主從前不為人認識的一面:「除了子和子所願意啟示的人外,也沒有人認識父」(瑪11:27)。但人之所以能接受和理解此啟示,也是由於天主所推動,就如今天的書信中保祿宗徒所講:「凡受天主聖神引導的,都是天主的子女。其實你們所領受的聖神......使你們作義子。因此,我們呼號:『阿爸,父呀!』」(羅8:14-15),就是聖神使我們也能在自身的信仰經驗中感受到這份作為天主子女的愛的關係。

從聖神降臨日起,教會便呈現於人間,她親身經歷到聖神的充滿,那位聖子從父那裡派來的「護慰者」,祂住在門徒內,並在他們內教導他們一切,「把他們引入一切真理」
(若 16:13)。亦因為這樣,他們體會到聖神是和聖子耶穌與聖父相關,但卻又不同的天主中的另一位。(CCC 243)梵二大公會議稱這些從人類和教會救恩歷史中所體驗到的行
動為天主聖三的「外在工程」,人就是從這些與天主聖三的不同位格中的每一位的相遇中領悟到天主聖三「內在生命」的關係。(CCC 236)

就讓我們一同細味教父聖額我略‧納祥向君士坦丁堡的慕道者講解天主聖三道理時的教導:「首先,請為我保管這珍貴的寶庫,我曾為它生活和奮鬥,也願與它同死,它使我能忍受一切痛苦和看輕所有快樂:我是指對聖父、聖子及聖神的信仰宣認。今天我就把它交付給你們。不久之後,我要藉它把你們浸入水中並從水中提出。我要把這宣認給你們當作一生的伴侶和主保。我只交給你們一個天主和德能,祂是三位一體,而三位都有區別。這天主沒有本質或實體上的差別,也沒有等級上的高低......三個無限都有同一的無限本性。每位單獨來看,都是整個的天主......三位一起來看也是一個天主......我尚未想到一個天主,聖三便讓我沐浴在祂的光輝中;尚未想到三位,一個天主便充盈了我......」(CCC 256)。

生活反思/實踐
1.  耶穌承諾和我們天天在一起,那麼你又有沒有察覺到祂與你同在呢?如有,是怎樣的?    
     如沒有,你想是為何?
2.  天主聖三相互的共融,也藉著教會在地上顯露出來。藉著神職人員、修會會士和平信徒的
     共同合作,教會在世履行其不同的職務和使命,也藉這共融合一,而成為一個天主子民,
     為建設天國而努力。那麼,我們有否反省到自己所承擔的是甚麼使命呢?如何與他人共融
     合作?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5月

2015年5月22日 星期五

教理主題:天主聖神及堅振聖事

從今天的讀經我們聽到兩個有關派遣聖神的故事。首先,在宗徒大事錄中記載的五旬節事件是發生於耶穌復活後的第五十天,適逢是猶太人記念上主頒布法律(西乃盟約)及慶祝豐收的日子。這裏聖史路加欲藉着聖神降臨日所發生的情景,提醒我們昔日發生於西乃山,天主與以色列人訂下盟約的一幕所出現的火、響聲和言語,全都是天主聖神顯現的各種象徵。

另一個在今天福音所述說的派遣聖神的故事,卻是發生於耶穌復活的那天晚上。當時門徒非常恐慌,把門戶緊緊的關上,耶穌就在他們當中出現了,並「向他們噓了一口氣說:『你們領受聖神罷!』」(若20:22)門徒頓時由驚慌恐懼而變得充滿喜樂,最後他們竟能由膽怯的門徒蛻變為勇敢的使徒,成為耶穌真實的見証人!復活的主,藉這一噓氣將聖神傳授了給祂所愛的門徒,堅強他們的信仰,轉化他們,使他們脫胎換骨;一如聖詠所說:「你一噓氣,萬物創成,你使地面,更新復興。」(詠104:30)最後祂還交給門徒(教會)修和/寬恕的使命。故此,從五旬節起,「教會公開呈現於民眾之前,並開始藉著宣講,向萬民傳播福音」。(傳教AG 4)

聖神有不同的稱呼,如:上主之神、天主的氣息、護慰者和真理之神(教理692-3)。這些不同的稱號都是形容那三位一體的天主第三位──聖神,即在每主日我們在尼西亞信經中所宣信的:聖神是主及賦予生命者,由聖父聖子所共發,祂和聖父、聖子、同受欽崇、同享光榮!

「除非受聖神感動,沒有一個人能說:『耶穌是主』(格前12:3)」。人其實必須先受聖神的感動,才能跟耶穌接觸,燃起我們對信仰的追尋。里昂的聖依勒內曾這樣說:那些有天主聖神的人,被引到聖子那裡,而子把他們介紹給聖父。所以沒有聖神,就不能見到天主子,沒有子,就沒有人能接近父,而認識天主子只有透過聖神才行。(參閱教理 683)我們確實需感謝聖神為世人顯示基督的臨在!

聖神除了顯示基督不斷的臨在於教會及世界之外,祂是禮儀及聖事生活富有生命、活力的氣息。聖神時常賜下恩典,祂的恩賜是持久的傾向,使人溫順良善,隨從聖神的推動。祂賜予基督徒上智、聰敏、超見、剛毅、明達、孝愛和敬畏天主七種不同的恩賜(參閱教理1830-1),也賜給我們聖神的果實(迦5:22-23),幫助信眾在信仰上修德成聖。因著聖神,我們獲得治癒、共融合一和彼此相愛。祂亦偕同我們一起祈禱,教導我們,為我們向天父轉求,是我們的導師、護慰者。

然而,聖神的工作往往令人驚訝、神妙莫測!在教會歷史中,曾不少次看見祂的帶領及更新,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就是其中一個顯明的例子。大公會議當中,肯定聖神的恩寵也臨於已受洗的基督徒以外,祂「以無形方式工作於所有心內懷有善意的人士」(現代 GS 22)。

現在亦讓我們重溫聖神與堅振聖事的關係。堅振聖事最能表達聖神恆久的降臨於信徒之內。堅振和聖洗及感恩(聖體)聖事共同組成「基督徒入門聖事」,為使聖洗的恩寵達到圓滿,接受堅振聖事是必要的,因着這聖事受了洗的人與教會更完善地連結起來,充滿聖神的特別力量,以言以行去宣揚並維護信仰,作基督真實的見証人。(參閱教理1285)天主知道人的脆弱和需要,遂賜予祂的聖神終身的陪伴教友,給我們力量,堅強我們的信仰,開啓我們的明悟,並帶領眾人,同心一德,為主基督作見証。因此,堅振聖事一如聖洗聖事,只可接受一次,因為它在人靈上蓋了一個不能磨滅的、屬神的印號,即神印。(教理1304)

聖神,祢是信徒的師保──護慰者、施恩者,求祢光照、帶領、更新我們所有基督徒的心,讓我們更能與基督結合、肖似祂,並善用祢所賜予每人不同的恩典,成為教會的活躍肢體,彼此服務,履行耶穌基督所交託給教會的福傳使命!

討論/分享
1.  聖神的不同圖像如氣息、風、火,它們如何能幫助你明白和感受到聖神的臨在?
2.  你曾否經驗過聖神的力量?是什麼?有沒有經驗過由於祂的力量使你能寬恕曾經傷害你     
     的人?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5月

2015年5月17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耶穌升天坐在天主聖父的右邊

今天是耶穌升天節,我們滿懷希望、踴躍地歌頌耶穌基督在號角聲中騰空。教會提醒信眾耶穌升天是我們人類升天的先兆,天主在基督身上顯示的德能,亦會施展在虔敬的信徒身上。

主日的三篇讀經都講述耶穌升天的奧蹟和囑咐門徒往天涯海角傳揚福音的事件,闡明耶穌升天後,坐在天父的右邊,衪留下和平、喜樂給愛徒。主基督坐在神聖的寶座上,作為教會的元首,引導普世萬民同心建設天國,努力促成天上、人間的合一。這使命意識必須根植在我們每位信徒的內心。

耶穌基督的復活、升天是基督徒信仰的核心,它提醒我們:基督已完成祂在世的工作;祂升天後,天主的救恩計劃進入完成階段,標誌著耶穌的人性已進入天主的神聖領域,祂以新的方式臨在我們中間。(教理 665)復活、升天也是我們人生的目標和終向。耶穌從父那處來,亦返回天父那裡,顯示人類的生命是天主所賜,祂願意我們分享祂豐盈的生命,雖然人類因罪惡而喪失永恒的幸福,但絕不能破壞天主創造的整體結局 ── 人必須朝著萬有的天主,獲致圓滿的生命。

事實上,人靠自己本性的力量,不能到達「父的家裡」,不能獲得圓滿的生命和幸福;只有「出自父的」基督,才能「回到父」那裡,唯有基督替我們打開這條救贖的門徑,「給予我們堅強信心,我們作祂肢體的,也要與祂結合在同一的光榮中」。如今,基督已坐在父的右邊,「在父右邊是指天主性的光榮和尊位,那位與父「同性同體」的天主子耶穌,在肉身受到顯揚後,帶著肉身坐在天父的右邊。」這亦宣明默西亞神國的揭幕:「那萬古常存者賜給祂統治權、尊榮和國度,祂的王權是永遠的王權,永存不替;祂的國度永不滅亡」從那時起,宗徒們便成了「萬世無疆的神國」的見証。(參教理 661-666)

當耶穌升天後,回到天父的榮耀時,基督以新的方式臨在我們中間,更加接近我們。教宗聖良一世在講道集中強調:耶穌升天加強我們的信德,因為在耶穌復活與升天之間的日子,祂為我們揭示了很多偉大的奧秘,讓門徒們張開眼睛和打開心靈,領悟這項奧蹟── 耶穌基督確實是那降生成人的天主子,並且祂為了愛我們的緣故,甘願受難至死,並從死者中復活。

教宗聖良一世訓勉信徒此時要藉聖神的光照,培育更成熟的信德,要把希望寄託在視線不能達到的地方、朝向那坐在天父右邊的基督,確信:「天主子不因降來人世而遠離聖父,也不因升天而遠離信眾。」

的確,就在耶穌升天這一刻,標誌著我們卑微的人性因著主基督而被提升,竟然能與天主聖父同坐。天主的恩寵確實令人稱奇,信徒們現因這顯明的真理而堅強,使之在任何情況下,都懷著這份希望與信心生活,好能不斷地去為基督作見證,並維持教會的合一。

無可置疑,耶穌基督雖已升天,但祂仍活著、並留在教會內,且天天與我們在一起,因祂是新而永久盟約的唯一司祭。「祂既進入天上的聖殿,便以中保身分不斷為我們轉求。確保聖神源源不絕地傾注在我們身上。」(教理 667)

今天的福音,聖史馬爾谷記載耶穌的訓令:「你們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傳福音。」我們沒有像門徒般站著觀望耶穌升天的機會,但卻可以在感恩祭中凝望那真實臨在的基督體血。我們懷著信德和望德,藉著主的逾越帶領,面對生活的苦痛,努力擺脫罪惡的束縛,以積極的生活為主作見証,忠實滿全基督徒在世的任務。我們深信罪惡所玷污的世界必將逝去。慈愛的天父替我們準備了一個正義常存的新天地。將來「當我們在最後一天復活時,我們也將與祂一同出現在光榮中。」( 參教理 1003) 

生活反思/實踐
1.  試默想今天的福音,你目送耶穌被接到天上去,你感覺和耶穌的關係是遠離或是近,你會怎
     樣的方式/說話和耶穌道別?
2.  耶穌吩咐我們就所受的恩賜,各盡己職,努力福傳,這為你是一份挑戰嗎?你有多大的信心
     和勇氣?你願意持續為此使命而付出嗎?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5月

2015年5月9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愛是使徒 (宗徒) 工作的靈魂

本主日的三篇讀經都以愛和本身就是「愛」的天主為主題,這正是新約啟示的最高峰。

讀經二中指出,愛是由天主開始的,天主透過聖子耶穌為我們展示了祂對人的愛。福音中耶穌為我們講論這愛的源頭來自天父,耶穌說:「正如父愛了我,同樣我也愛了你們;......你們應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

耶穌圓滿地顯示了天主是愛 (若3:16, 15:13),因而給予我們彼此相愛的命令。耶穌視回應天父的愛為他一生的使命,當他在復活升天時,他把自己救世的使命委託給宗徒,吩咐他們向所有民族宣講天國的喜訊,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猶太和撒瑪黎雅,並直到地極」(宗1:8),讓每人都能看見天主的救恩。今天的讀經一,聖伯多祿宗徒在新興的教會中,為我們宣示天主的愛是普世性的,這愛不止限於以色列子民身上,天主也向萬民宣佈祂無限的慈愛,亦正如聖詠的回應:「上主已將他的救恩顯示給萬民」。

從耶穌的十二位宗徒開始 (當中包括取代猶達斯宗徒的馬弟斯,以及常自稱為外邦宗徒的保祿),就已接受了基督的召叫,去見證天主對人無條件的愛。歷代以來,通過伯多祿及宗徒的繼承人(教宗及主教們),整個教會一直保持著從宗徒傳下來的,對基督的信仰,並在信徒團體和生活中為這信仰作見證。教會的使命並不是尋求自己所需要,而是被基督「派遣到世界上叫整個世界得救」。(教理863)

宗徒傳教的使命,不單只限於教宗、主教們的工作,而是整個教會內每一位信徒的使命。按照希臘文「宗徒 (使徒)」一字,原意是指「一位被派出去的──使者」。所有信徒因著聖洗和堅振,從天主那裡都領受了先知的職務,被召叫去作「傳教事業」;因此平信徒都應該在俗世的生活中,透過各式各樣的職業與工作,來回應主基督的邀請,以生活去實踐愛德,來宣講得救的喜訊,讓人能夠體驗天主的國已臨現人間。整個教會的工作就是為光榮天主聖父和促成天國的臨現而工作。

梵二大公會議強調:教會是基督神奧的身體,每一個肢體各按其職務,使身體不斷成長,聯同基督在俗世生活中分享和分擔救世的使命。(參閱《教友傳教法令》2 ) 同時,肯定平信徒傳播福音的工作是「具有一種特殊的風格和非常的效力」。(教理900) 基督的福音能在世俗的生活中得以完成,就是透過平信徒在他們不同的生活環境,如在婚姻、家庭和社會中,以言語及生活作信仰的見證和為基督的聖愛作證。(參閱《教會憲章》35) 此外,在一些宗教不自由或神職人員缺乏的地方,平信徒的角色亦變得更為重要。因為在這些情況下,很多時只有透過平信徒才能使人有機會聽到福音和認識基督。天主教教理指出:「信徒工作不只在於生活的見證;真正的宗徒工作必尋求機會以言語去宣講基督,無論是向信徒......或是不信的人。」(教理905) 教會相信若果沒有平信徒從事傳教工作,天主給人救恩的訊息便不能在全世界被人認識和接納,牧者們的宗徒工作亦不能達到圓滿的效果。

平信徒在世上的使命可以採取多種形式,呈現在各種各樣的工作和活動中;然而,我們亦要緊記,整個教會的信徒工作的根源是來自天父所派遣的基督,因此信徒工作的成效全在於他們與基督生命的契合,這契合尤其表現於感恩祭宴當中,並在其中得到滋養。信徒在感恩祭中分享到愛的完滿和高峰──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這神聖的愛是「整個宗徒工作的靈魂」,(教理864) 也是每位信徒工作的核心和靈魂。

生活反思/實踐:
1.  在今天的讀經中,你對「天主是愛」有何體會?在你的現實生活中也有所體會嗎?
2.  你如何在日常生活的環境中 (例如:家庭、工作崗位、社會),為基督的福音作證和宣
     講?你如何與基督的愛連繫?你可有為他人的得救而犧牲自己,卻又感到喜樂?

2015年5月4日 星期一

教理主題:教會是耶穌基督的身體

復活期的主日讀經多與新教友們的「釋奧」有關。但為「舊教友」來說,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們反思在基督內已開展的新生命。今天讀經一的宗徒大事錄繼續述說早期教會的蓬勃發展。路加清楚地指出,教會的成長一方面是聖神的工作(宗 9:31),另一方面也包含著眾信徒的努力。掃祿被引見耶路撒冷的宗徒們,這指出了耶路撒冷「母教會」在神學上和架構上的重要性。耶路撒冷的教會直接地由 宗徒們所建立,這保證了她在信仰上的真確性。掃祿被耶京的宗徒們所接納,也確認了他在傳教職務上的合法性和正統性。在今天短短的敘述中,路加已為我們含蓄 地介紹了教會在多個層面上的特質。一方面,教會是「有型的、有架構的」,並建基於宗徒們的傳承。另一方面,教會也是「無型的、屬神的」,是聖神的宮殿,信 徒們共融互愛的團體。聖神居於教會之內,保證了教會的「至聖性」。今天的答唱詠選自聖詠22篇,它雖來自舊約,卻預示著新約天主子民(教會)的使命。教會 被召叫在集會中向上主獻上讚頌,並受派遣向天下萬民和未來的世代傳揚上主的喜訊。在今天讀經二中,作者若望似乎在反駁一些當時在他的信仰團體內流行的異端 邪說,這些思想正影響著團體  信仰的成長。作者囑咐信眾們要持守主耶穌的教導,力行仁愛,這樣必可生活在真理之中。

今天的福音選自若望福音中「葡萄樹」的比喻。福音作者強調耶穌是真的葡萄樹,反映出他當時可能正要面對一些反對耶穌的思想。這比喻帶出了耶穌與信徒們之間的關係,也成了教會學中一幅很美麗的「教會的圖像」。耶穌與信徒們共融成為一體,耶穌居於信徒之內。枝條(信徒們)從樹幹(耶穌)身上吸取養份,從而結出許多豐盛的果實。

「教會」一詞,源自希臘文的 Ecclesia,原文中有召集,召喚或集會之意。這詞首先被用於舊約希臘文七十賢士本中,用來形容天主的子民,上主的集會。其中最重要的是指西乃山的會眾,以民在那裡聆聽天主的聖言,並與天主訂立盟約(出19章,申4章)。到了新約時,這詞也曾多次出現在保祿的書信和瑪竇的福音中(見瑪16:18,18:17)。新約團體自稱為Ecclesia,一方面表達出「教會」就是舊約天主子民的繼承者,另一方面也指出新舊約中天主救恩的連貫性,耶穌基督就是舊約中天主許諾的實現和救恩的完成者。儘管如此,新舊的天主子民也有其分別。新的天主子民不再分民族和國界,而是因水和聖神而重生,在基督內,並因祂的救恩而成為天主的子民。藉耶穌基督的救贖和祂的新盟約,天父把所有因罪惡而四散和迷失的子女重新「聚集」起來,加入基督的教會中,教會是人類重獲救恩及合一的地方(教理845)。

但這「聚集」所指向的並不是一個建築物或死物。相反,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她擁有像其他生物般所擁有的生命力和結構。正如耶穌基督是天主子降生成人,教會作為祂的身體,也具有「人性」和「神性」的兩個層面。就人性而言,教會是由那些相信和跟隨耶穌基督的人所組成(教理424)。而就神性而言,教會是聖神透過聖統和各種神恩,在祂的建設及督導下成長起來的團體(教理768)。因此,教會同時是:「由聖統組織建立的社團和基督的奧體;可見的會眾和精神的團體;地上的教會和富有天上神恩的教會」。這些幅度「形成了一個由人性和神性成分組成的單一複合體」。教會的特徵,是兼有人性與神性,是有形的與無形的,努力工作而又專心默禱,置身於世上,卻又邁向天鄉(教理771)。

因著以上的理解,我們深信基督與教會形成「整個的基督」。教會與基督原是一體(教理795),猶如頭與身體的結合,也如新郎和新娘之間的愛的共融。故此,我們對教會的信仰,是我們對耶穌基督的信仰的自然結果。

教會從耶穌身上領受了特別的使命,去繼承耶穌在世上的救恩工程。教會首要的任務,就是要成為基督手中「救贖眾人的工具」,是「普世救恩的聖事」。藉此,基督「既顯露又實現天主愛人的奧跡」。教會是「天主愛護人類計畫的實現」,這計畫是要「使全人類成為天主的唯一子民,組成基督的唯一身體,建成聖神的唯一聖殿」(教理776)。為了完成這項使命,基督在其身體──教會內,安排了一些恩寵和職務,藉此使我們能在得救的路上互相幫助(教理794)。教會是多元而合一的。個別成員之間的恩寵和職務雖有所不同,但全都是為了在基督內建設教會。身體的合一並不排除肢體的多元性。

最後,讓我們總結一下教會的一些重要的特質。首先,教會的權威來自她的始創者──耶穌基督和從祂所領受、持守及廣傳的真理。基督將治理教會的權柄交給了宗徒們,他們對教會的服務世世代由教宗連同主教團所繼承。教會的聖統制度並非是建基於權力的架構,而是基督所建立的,為教會的職務和服務而存在。第二,教會是天主施予恩寵的工具。基督建立了教會,就是為了延續祂的救世工程,並將天主的愛通傳給所有的人。第三,教會是在聖神內共融合一的團體。她的成員除了現世的信友(旅途中的教會)外,也包括天上的聖人(凱旋的教會)和煉獄中的信友(煉淨中的教會)。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有經常參與教會的聚會和活動嗎?你認識`教會的組織和架構嗎?你認為教會在現世中        有甚麼使命和召叫?
2.  你是否意識到自己是教會的一員嗎?你會怎樣幫助教會完成她在世上的使命?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4月


2015年4月26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天主聖三的救恩工程

有沒有想過教會對天主聖三的道理和神學尚未得到正式表述之前,基督徒是如何體會天主的奧蹟的呢?相信今天的讀經一可以讓我們看到一些端倪。今天宗徒大事錄所讀的是伯多祿治好胎生瘸子這故事的第二部分——他和若望被捕,在猶太人的首領、長老和經師面前受審,伯多祿如何充滿聖神,昂然無畏地為耶穌基督作證答辯。

在他的講話中,伯多祿指明天主使耶穌基督從死者中復活,天下眾人賴他而得救。伯多祿亦以聖詠118「匠人所棄而不用的石頭,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來指出被眾人遺棄的耶穌,已被天主提拔,成為萬民的基石。在短短幾節聖經的記述中,我們已看到伯多祿如何以自己的信仰經驗向人見證天主聖三,他的說話直接簡單,沒有半點抽象難明的神學句語。所以緃使初期教會沒引用「天主聖三」的講法,但已普遍接納了天主聖父、聖子、聖神的信仰。

在第二篇讀經中,作者說世界不認識那些稱作天主子女的,亦等同於說他們不認識天主和祂所派遣的。相反地,所有相信耶穌基督的天主子女,卻能窺看到局部的天主奧秘和認識祂。到了最後的日子,聖三的奧秘將會顯明地讓人知道。由此可見,只有那些藉著恩寵成為「天主子女」,與天主有密切關係的人,才能有福份明瞭天主的真諦,並還愛於祂。

教會在復活期第四主日亦同時慶祝善牧主日;甲、乙、丙三年均選讀若望福音第十章的不同片段。甲年讀經主要講述兩個簡短的比喻,乙年和丙年則為耶穌向門徒(也即是向我們每一位信徒)解釋他與跟隨者的密切關係。本主日的福音正要指出耶穌善牧認識和關心他的羊,就如父認識他一樣,而他要去為自己的羊捨掉生命。

耶穌復活後,初期教會在聖神的光照下,越來越清楚地看到他所啟示的天主觀;而復活期更是特別指向天主聖三救恩工程的時期。這時期的每個主日第一篇讀經裡,常常聽到宗徒們向人宣講他們所相信的耶穌,證明他是「起初就與天主同在的聖言」,而這聖言就是天主,是「天主光榮的反映,是天主本體的真象」(希1:3,《教理》241)。我們認識天主,因為天主願意在耶穌基督內向世人完完全全地顯示自己——聖父成了啟示的對象,而聖子就是啟示的內容。天父不只是創造萬物的那位大神,祂更是深愛人類而獻出自己獨生子的真神。

至於天主聖神的工程,在教會時代更為突顯。祂是耶穌基督預許要派遣來的「護慰者」,祂將住在門徒當中,並在他們內教導他們一切,把他們引入一切真理。我們在信經裡如此宣認:「我信聖神,祂是主及賦予生命者,由聖父聖子所共發。祂和聖父聖子,同受欽崇,同享光榮...」所以祂是被啟示為耶穌和聖父相關的天主的另一位(參閱《教理》243)。因此,天主愛的計劃彰顯在創造的工程中,在人類墮落後的整個救恩史中,在聖子的使命中,在聖神及其透過教會而延續的使命中(參閱《教理》257)。天主聖三的救恩工程是共同而又個別的工程,使人既認識天主三位的特性,另一方面又體認出祂們共同的本性(參閱《教理259)。

今天的讀經裡,我們不單只看到伯多祿被聖神充滿睿智和維護真理的勇氣,亦看到天主的子女以耶穌的天主為父,認識到天主的愛情。最後,耶穌善牧聽命於父,與父一起關心祂的羊群。事實上,整個基督徒生活是要跟天主聖三每一位共融,不能把祂們分開。誰光榮聖父,是透過聖子在聖神內光榮祂;誰跟隨基督,是因受到聖父吸引和受到聖神推動而跟隨祂。天主整個救恩工程的最終目的,就是一切受造物都能進入真福聖三的圓滿一體中(參閱《教理》259, 260)。

生活反思/實踐
1. 在禮儀中,我們每次都呼號聖三之名,劃十字聖號開始;在禮儀結束時,則以聖三名
   號降福信眾。你是否明白這教會傳統的意義?當你劃十字時,是否有意識地去做?
2. 試在今天的福音中,找出那些形容耶穌與天父關係的字句(例如:認識、愛等)。
   在天主和你之間,有否真實地存在這些關係?如果有,是那些?如果沒有,你願意
   如何改善和建立?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4月

教理主題:傳揚福音

每年復活期的第三及第四主日,教會都會宣讀宗徒大事錄中伯多祿在領受聖神後向群眾的宣講,他宣講的主題每次都是圍繞著死而復活的耶穌基督。這些宣講通常都有一個共同的結構,首先是回憶基督受苦的事件,之後就是為祂的死而復活作見證,並以舊約聖經作引證,最後就是勸勉群眾悔改皈依。

而在今天的福音中,則記述了厄瑪烏的兩位門徒,回到耶路撒冷向宗徒講述怎樣在路上和復活的基督相遇,而在他們講論時,主基督親自臨現在他們當中,向他們講解祂的復活,並要他們作這復活的見證人。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為復活的基督作見證,向人宣講祂的死而復活,讓人認識基督如何以祂自己的寶血,洗滌人類的罪污,救贖世界的這個「好消息」,是教會從一開始便領受的使命。

為基督徒來說「福音」不單是指新約中的四部書,而是一個確實的「好消息」:這位深愛世人的耶穌,竟擔負了所有人的罪過,以祂的死亡和復活,救贖我們,使我們也能重生得救。接受這個好消息,而願意相信的人,透過洗禮便成為了一個新人。同時他亦因著與這位復活了他生命的基督相遇,而成為了基督的見證人,並樂意與他人分享這個「好消息」。

真福保祿六世在《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勸諭中指出:「宣傳福音乃是教會特有的恩寵及使命、她的最深的特徵」(EN 14),並且他更肯定地說:「一個人接受天主聖言及獻身於天國,而不去為它作證及宣揚它,是不可思議的」(EN 24)。聖若望保祿二世更將這思想發揮,讓我們明白到福傳不單是向外宣講基督,同時也讓基督徒團結共融:「共融和(福傳)使命彼此密切相連,它們互相貫通而且彼此牽涉,以至於共融代表著使命源泉和果實:共融導致使命,而使命是在共融中完成。常是那唯一的和同一的聖神,祂召集眾人,團結教會並派遣她宣講福音『直至天涯地角』 (宗1:8) 」(CL 32)。

真福保祿六世勉勵我們特別要以生活見證來傳揚福音,「例如一位基督徒或一群基督徒,他們在自己的團體中表示能了解、接受及與其他的人分享他們的生活及遭遇,以及共同致力於高尚及美好的事。此外,他們以一種單純及不造作的方式在超現世的價值上表現出他們的信仰,及對於眼見不到和人不敢想像的事上的希望。經過這種無言的見證,這些基督徒在那些見到他們度日的人們心中激起以下問題:為何他們喜愛如此?為何他們如此生活?甚麼或誰在啟示他們?為何他們處於我們中間?這種見證已在默默地宣講福音,而且十分有力及奏效。這就是宣傳福音的初步。以上的問題可能是很多非基督徒首先所提出的問題,他們可能從來沒有聽說過基督......而這種見證在宣傳福音中是重要因素,而且一般來說,是第一因素。所有基督徒都被召喚作這種見證,如此他們才是真正的宣傳福音者」 (EN 21) 。

《天主教教理》亦提醒我們,受過洗的人的忠信是傳播福音和教會在世使命的首要條件。為使救恩的訊息,在人面前顯示出真理和光輝的力量,應有基督徒的生活作真實的見証。「基督徒生活的見証及以超性精神所行的善事,有吸引人信仰和皈依天主的力量」
(CCC 2044)。

所以我們可以清楚知道,傳揚福音不單純是教會神職人員的責任和使命,實在也是我們每個已受洗的基督徒的責任和使命。這見證的使命並不是被逼而為,而是因著心裡那份渴望與人分享基督的愛而所作出的自然行動,這才是為人生命當中真正的好消息。

生活反思/實踐
1.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意識到要為福音作見證?
2. 我有沒有積極地向未信主的家人、朋友及同事介紹耶穌基督是誰,向他們分享基督如何改變了自己的生命?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4月


2015年4月10日 星期五

教理主題:實現和平的挑戰

今天是復活期第二主日亦即復活慶期八日慶典的最後一天,基督徒仍是充滿逾越的喜樂心情去慶祝主耶穌基督的復活,因為「這是上主所安排的一天,我們應該為此鼓舞喜歡。」(詠118:24)在歡慶之餘,原來復活的基督更是希望我們能彼此寬恕,實踐愛德,並信賴祂,繼續祂的救世工程,為人類、世界帶來和平,彰顯天主的慈愛。

在整個復活期內主日的第一篇讀經,全部都是取自宗徒大事錄,目的是使信友去認識這個由聖神而彰顯的教會奧跡。今天所敘述的是初期教會團體生活的理想典範,即路加所表達教會的一個神學理念──共融(Koinonia),是聖神臨於於教會中的徵兆。這信徒共同生活的寫照:眾信徒一心一意,將自己所有的,皆歸共用(宗4:32-35),正是聖神的大能在每人身上工作的呈現,使「沒有一個貧乏的人」,是天國臨現世間的實在經驗。一如第二篇讀經所指:凡天主所生的,就是愛天主,並遵行祂的誡命,由此知道我們是真愛天主的子女,並彼此相愛,懷著信德戰勝世界,見証信仰(若一5:1-5)。

我們怎能有力量去活出教會共融生活這美麗的圖象?今天的福音提醒我們:復活的基督賜予祂的門徒「平安」,並派遣他們繼續天父所派遣祂的使命!當耶穌說了這些話,就向門徒噓了一口氣,賦予聖神,賜予他們赦罪,與人與世界和好的任務(若20:19-23)。

「願你們平安」是復活的基督每次在顯現給門徒時的問好和祝福,是給門徒的寶貴禮物,也同時是一份任務。面對今天的世界,基督徒可如何分擔基督的使命,為人帶來寬恕、修和、平安與及促進真正的和平於世?

讓我們先從聖經中的新約和舊約兩方面去理解「和平」的意義。首先和平並不是指沒有衝突,這只是一種負面的解釋。和平有着深層的意思,希伯來語是Shalom,意即是大地、人與神之間的和諧而發出的正義,使人得享自由、飽飫和保護;是神與祂的人民之間的盟約關係的完滿表達。然而,在新約中耶穌的來臨就是天主與我們同在,他為人類、世界帶來了和諧、修好,是人所不能締造的真正和平,而這份和平是復活的基督賜予教會的禮物。

由此可見,締造和平是基督徒的責任和使命。現時失衡的社會制度、不義、嫉妒、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不信任不斷蔓延,威脅和平並引發戰爭,基督徒要為剷除這失序而努力,才能有助於建設和平(參閱教理2317),因為尊重人性生命及其成長是有賴和平。和平是「秩序的和諧」,是正義的工程,愛德的成果,「如無對人們財產的保護、人與人之間的自由交流、對民族和個人尊嚴的尊重,弟兄情誼的經常實施,和平不可能在人間實現。」(教理2304)可是,面對今天的世界,到處充滿仇恨、滅族、剝削、奴役、紛爭、恐懼,我們可能感到無奈、無力、氣餒、甚至失望,實現和平似是遙不可及。若我們只看人的層面,單靠人的力量,我們會十分容易陷入一些誘惑,以自己的力量去主宰,甚至以暴易暴。要緊記:真正的和平是天主所賜的,是主耶穌基督與人同在的平安!天主為了愛世人,竟賜下了祂的聖子耶穌基督來到我們中間,以他在十字架上傾流的血救贖人類,使人與天主和好,「他是我們的和平」(弗2:14)。因此,世間的和平是「和平之王」,默西亞、基督的和平的肖像和果實,並且基督使祂的教會成了人類合一及與天主結合的聖事。(參閱教理2305)

每當我們宣稱耶穌基督是我們的救主,並相信祂是經過苦難、死亡而復活的,那麼我們作為跟隨祂的門徒也該同樣經過苦難、死亡而復活,與復活的主基督結合。面對實現和平的挑戰,讓我們從救主基督、和平之王身上獲取平安,因著聖神在痛苦軟弱無能中變得有力量,充滿主的慈愛去寬恕接納、與人和好,彼此相愛,活出初期教會生活的愛與共融的特質。

生活反思/實踐
1.  在彌撒中,當我們互祝平安時,你有沒有意識到這平安是基督把自己賜予給我們的平安,       而祂正在邀請你藉着與人和好,為他人帶給祂的平安?
2.  面對現今世界和平的挑戰,你可作出甚麼具體促進和平秩序的行動?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4月

2015年4月7日 星期二

教理主題:基督第三日自死者中復活

今天是復活主日,復活節是整個禮儀年曆中最重要的節日,教會提醒信眾基督藉著死亡,領導我們擺脫罪惡的奴役;基督的復活,使我們獲得新生命。復活是一個新的「逾越」,藉著水洗和傅油,教友在基督內重生、聖化,讓生活滿懷喜樂、信心堅定、努力為主作證。

今天的讀經一取自《宗徒大事錄》,伯多祿指出耶穌在復活後,與他們同飲共食,耶穌的復活是真實的,宗徒們就是耶穌復活的見證人。在讀經二中兩篇供選擇的書信哥3:1-4或格前5:6-8,聖保祿強調復活事件是信徒們新生命的基礎,勸勉信徒他們既加入得救的行列,就該追求天上的事,度一個相稱的基督徒生活。福音中記載耶穌所愛的門徒一見到空墓,就相信了耶穌復活的事實。他們信而作證的行動,正是耶穌昔日向門徒的要求,亦是我們今日教會切望達到的理想。

事實上,耶穌基督的復活是我們信仰的核心,是基督信仰的至高真理。它揭示了天主子降生成人的奧跡,實現了天主對人類救恩的許諾,確認基督所行和所教的一切真理。(參教理653)。「假如基督沒有復活,那麼,我們的宣講便是空的。你們的信仰也是空的。」(格前15:14)。基督以愛戰勝了十字架的枷鎖和死亡,復活是十字架的延續,基督藉祂自己的復活,決定性地証明祂天主性的權威,正如祂應許的。基督復活是天主永遠的計劃,降生奧跡的完成。(參教理651, 653)。

基督的復活事件遠超乎人類的認知範圍,它是歷史性和超越性的事件,我們必須用信德來明暸。基督確實是新的逾越節羔羊,祂的流血祭獻,祝聖了所有相信祂的人,當我們每次誦唸信經,宣認「我們信」的時候,我們明認我們成為天主義子的福分,分享天主聖善的生命。「耶穌基督從死者中復活」指的是祂整個人的復活,這確實是歷史上和物質界中一件真實的事件,也是救恩工程中的重大勝利。耶穌的復活,不是人死後遺體的再生,耶穌沒有回到先前世上的生命,而是以新的方式,永遠活於天主內。「耶穌復活後的身體,仍帶著苦難的痕跡,是原有及真實的身體,卻同時擁有光榮身體的新特性,它能按自己的方式,無論何時為何地都可隨意臨現,因為祂的人性已不能再被扣留在地上,它只隸屬天父屬神的權下。」因此復活後的耶穌能絕對自由地照祂喜歡的方式去顯現:這都是為激發門徒們的信德。(參教理645)

耶穌所愛的門徒昔日見證了耶穌復活的事實。今天,無論新舊教友,都會在禮儀中重宣我們洗禮時的承諾,也就是在信德中回應天主,確認衪就是生命的主宰,願意棄絕罪惡,信從福音。我們相信基督的復活,也與祂一同復活,專心一致地活於復活的基督內、分享祂的光榮。因為我們既在感恩祭中領受基督的體血,獲得到滋養,也屬於基督的身體,將來在最後一天復活時,我們也將與祂一同出現在光榮中。(參教理1003)這就是復活節──逾越慶典帶給我們的訊息;我們要歡欣鼓舞,因為基督擔負我們的軟弱、罪過,為我們作贖價,使我們擺脱罪與惡的奴役,進入愛與善的自由生命、獲得救恩的喜樂、永恒的生命。

教宗方濟各在去年的復活節文告中:邀請各信徒迎接基督復活的恩寵!要讓天主的慈悲更新我們,讓祂愛的力量,轉變我們的生命,使我們成為天主慈悲的工具、努力伸張正義和締造和平。今天我們懷著歡欣的心情,隆重地慶祝基督的光榮復活,一起誦念復活節讚歌,歌頌羔羊贖回羊群,感謝聖潔無罪的基督,使我門罪人與天父和好,更要祈求復活的基督賜我們勇氣和力量,彼此相愛、互相寬恕,在生活中努力為復活的基督作見證。

生活反思/實踐
1.  主耶穌復活了,但是你呢?你是否仍生活在死亡的幽谷中?你每日忙著甚麼事?內心最渴
     望的是甚麼?你現在渴望追求的,有多少是天上的事?
2.  耶穌基督為你換取新的生命,你懂得珍惜嗎?當你宣認天主是你生命的主宰時,你有在生活
     中以天主為依歸嗎?你是否感覺天主轉變你的生活?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4月

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

教理主題:恆心至終的恩賜

本主日是「基督苦難主日」,也稱「聖枝主日」,是教會聖周的第一天,紀念耶穌基督的逾越奧蹟。今天的進堂會以「祝福樹枝」和「遊行」作開始,目的是指向基督的苦難。

基督塵世的旅程帶給所有信徒「恆心至終的恩賜」。信徒在生命的祝福和考驗中,若能保留堅決、恆心不變的信德直到生命的終結,就是神學家們所稱的「恆心至終」。我們知道這事只靠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若要恆心至終,我們需要仰賴天主的恩寵協助我們以毅力、決心,堅持到底;另一方面我們需要在生活中熱切地與天主的恩寵合作,直至塵世生命的結束。基督是我們獲得這恩賜的來源,透過祂的苦難,信徒被邀請與祂結合,在任何痛苦或困難中,忠實地以基督「恆心至終」的態度來面對世間所有的考驗。

耶穌人世間的旅程,也經歷過生命的考驗,他向世人宣布天主的國,可是人的敗壞、罪惡、軟弱,阻礙了天國臨現人間,耶穌不惜交出自己的生命面對人的邪惡,堅決保守他一生的使命直至生命的終結,只為了我們的得救。我們相信因為天主願意人人獲享救恩,所以縱使我們在生命的旅途中遇到困難、邪惡和罪惡,天主仍會引導祂的受造物,「抵達那最後的安息的祥和中」。(教理314)

保祿宗徒清楚為我們說明耶穌恆心到底的力量是源自他的謙抑自下。耶穌甘願「空虛自己」降生成人,放棄原本所有的榮耀,和一切合理的權利,甘心忍受不合理的待遇。(參閱讀經二)耶穌本是聖潔無罪,卻為人的罪忍受一切的羞辱和痛苦,即使被人出賣、離棄、否認,甚至面對最羞辱的十字架苦刑,也從不逃避,不反抗。耶穌的堅忍不是一時、一刻,而是一生恆心堅忍地面對。他身為君王卻忍受了奴僕般的侮辱,猶如依撒意亞先知所描述的「受苦的僕人」,因為他堅信天主不會使服從祂旨意的人受辱。(參閱讀經一)今天的福音,耶穌在十字架上仍然堅信天主的拯救,他以聖詠廿二篇向天主作出最深切的呼號,以顯示他到了生命最後的一刻,仍然沒有減弱他對天主的信靠。

耶穌亦親自為門徒即將面臨的考驗向天父祈求,可是門徒未有打開自己的心,與天主的恩寵合作。按照今天馬爾谷福音的記載,耶穌早已告誡門徒:「你們要為我的緣故跌倒」。耶穌的門徒猶達斯,為了耶穌不符合世上君王的形象,便失望地以區區數十個銀錢把耶穌出賣交給司祭長;耶穌的眾門徒,在橄欖山上因耶穌的被補而四散,還有其中的一個少年人,狼狽地撇下身上的麻布,慌忙地赤著身子逃跑了;至於誓言要與耶穌同死的伯多祿,也害怕得三次否認耶穌。門徒的跌倒也是所有信徒的寫照,面對前路不解時,如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卻忘記了天主的慈愛和大能,我們無法可以恆心至終地追隨基督。但當明白復活基督為我們所帶來的救恩時,我們就能像宗徒和歷代的殉道聖人一樣,雖然面對苦難甚至死亡,仍能為信仰堅持到底。

耶穌基督是我們的典範、嚮導和導師,我們在基督內才可以完全明白天主的愛,和祂的計劃。若我們能空虛自己,與基督的苦難結合,我們就能以基督的思想、態度,面對世間一切的痛苦直至生命的終結。基督的一生是為我們而活:從降生死亡復活,以至現在,基督仍
在天父面前為我們轉求,且透過祂的聖神保護和安慰我們(參閱教理519)。我們應該在每一境況中繼續與天主的恩寵合作,讓我們的生命在祂內開始,在祂內完成,「恆心到底」直到生命的終結,以獲得完滿救恩的喜樂。(參閱教理1821)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認為什麼是恆心至終的恩賜?
2. 你經歷過他人對你不合理的對待嗎?你怎樣學習基督的謙抑自下,為主忍受一切而不發出怨言或惱怒?
3. 你相信天主的恩寵已在你之內嗎?你如何領受基督給你的愛?你如何延續基督的生命,在困苦中與祂的苦難結合,堅持到底?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3月

「獻身生活年」通訊 - 聖保祿堂區通訊(第十九期)


四旬期-除舊迎新

四旬期,字面意義是指四十天的時期,今天,四旬期的深層意義,並不拘泥於四十天之數,而是把四十天齊期與準備復活慶典相連。在這期間,我們應該準備身心善度復活佳節,以紀念基督逾越死亡,光榮復活...

詳情大家可於網上下載閱覽!

2015年3月22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基督徒的祈禱

今天的讀經一選自「耶肋米亞」先知書。當耶肋米亞任職先知時,正值南國猶大內憂外患之際。 耶肋米亞認為盟約的破壞以及這為國家所帶來的災難,都是由於選民們所擁有的頑固的心(見耶5:23, 13:10, 23:17)。在舊約中,「心」是人內在的意志和作決定的地方,而非只是情感之所。但與此同時,先知也指出儘管以民破壞了盟約,但上主仍是忠信的,祂必為 他們帶來救恩,並與他們訂立新的盟約。西乃山的盟約是刻在石版上的,並由以民的祖先們一代一代傳下來。但將要來臨的新盟約會是由天主親自與每一人所訂立,並刻在每一人的心中。新選民遵守法律不會再只求外在的禮節,只是出自內心的皈依,這皈依源自對上主深度的「認識」和「愛」。在讀經二的希伯來人書中,耶穌被作者形容為最完美的司祭及新盟約的中保。今天的讀經來自一個較長的片段(4:15至5:10),主要是描述耶穌作為司祭的特質。藉著在十字架上的死亡和自我奉獻,並透過祈求赦罪的祈禱,耶穌成了天人間的中保,永遠救恩的泉源,並按照「默基瑟德」的品位,永為新約的大司祭。

今天的福音承接上主日有關復活拉匝祿的敘述,耶穌指出祂要受光榮的時間已經來臨。經文中提及有外邦人想拜訪耶穌,這預示著萬民都要前來見證人子的光榮。在若望的描述中,耶穌十分清楚自己在世時的工作和使命。而祂的「時辰」正是指祂的受難和光榮,透過死亡、復活和升天而回到天父的身邊。耶穌直接地向天父說出的祈禱,表達了祂的服從,也得到了天父的肯定。天父更應許所有歸向耶穌十字架(被舉起)的人,都可獲得救恩。這呼應了在這段經文起初所述,外邦人來拜訪耶穌所象徵的普世救恩。

祈禱就是將整個人置於天主父、子和神親臨中的習慣。天主教會的傳統相信祈禱就是嘗試或已成功地將整個人指向或共融於深愛著我們的聖三之中。為信徒來說,這共融常常是可能的,因為藉著入門聖事,我們已與基督結成一體,祂是通往聖三內在生命必然的途徑。祈禱可以是發聲的,也可以是靜默的。但最重要的還是祈禱應該引領我們透過耶穌基督與聖三聯繫在一起。基督徒祈禱的特色正是與基督的共融,並且這共融擴展到祂的身體、教會內。祈禱的幅度就是基督之愛的幅度。(CCC2565)

因此,祈禱不應是發自人的咀巴,而應是發自人內心的最深深處。聖經有時將這人的最深處稱為靈魂或心神,而稱為「心」的次數最多。的確,是人的心在祈禱。如果心遠離天主,外表的祈禱就虛而不實。(CCC2562)相反,若人的心靠近天主,則祈禱才會找到它真正的意義。

在這裡我們所指祈禱應發自人內心的「心」,並不是指肉體上的心臟,而是人內裡最深處的居所。心是理性抓不到,別人也摸不著的隱密中樞,只有天主的神才能洞察和認識它。心是作決定的地方,在我們心靈慾望的最深處。心是真理所在,是我們選擇生或死的地方。心亦是相遇之處,因為我們都是天主的肖象,我們受造是活於天人的關係之中:心是天人結盟之所在(CCC2563)。

由此觀之,基督徒祈禱的第一個特色就是它完完全全是天主的禮物和恩賜。祈禱不一定要發聲,也不一定要經過理性的編排。它可以是純默想的,祈禱者甚至可以進入「神魂超拔」的境界,被提升致完全與主同在的經驗中。由於真正的祈禱發自人內心的最深處,在這裡天主與人相遇,所以我們相信基督徒的祈禱一定是天主的禮物。耶穌先來尋找我們,開口向我們要水喝。耶穌口渴;祂的要求來自天主的內心深處:天主渴望我們。不管我們知道或不知道,事實上,祈禱就是天主的渴望與我們的渴望相遇。天主渴望我們渴望祂(CCC2560)。

基督徒祈禱的另外一個特色就是聖神的臨在。聖神是耶穌在世時所預許的「護慰者」和「施恩者」。祂常常是基督徒祈禱的內在導師,祂的傅油滲透我們整個的存在。當然,每位祈禱者各有不同的祈禱途徑,但是,是同一聖神在眾人內並偕同眾人行動。在聖神的共融中,基督徒的祈禱才是教會內的祈禱。(CCC2672)

最後,透過祈禱我們得以與天主之母獨特地聯合在一起----因著她的同意和與聖神的合作,使聖子的降生成人得以成為事實。天主教會相信耶穌是天主與人類之間的唯一中保,唯一的道路。同時間,我們也宣認瑪利亞---耶穌的母親,也是我們的母親(這為耶穌來說,是顯然易見的)為我們指出了這道路,她也是這道路的「標記」。這完全是由於瑪利亞在天使報喜時以信德表示同意,並毫不猶疑地保持著此同意,直到十字架下(CCC2674)。這樣看來,當一名基督徒願意懷有聖母的心情,與聖母一起對上主表達出「我的靈魂頌揚上主」的讚頌時,他也把自己置身於聖神的庇蔭和工作之下,並與聖母一起向上主說出她的名句:「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路1:38)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有祈禱的習慣嗎?你是否恆常地祈禱?你祈禱的來容是甚麼?你是否常在祈禱中求賜予力量承行主旨、光榮天父?
2. 你有否在祈禱中經驗過與主共融的甘飴﹖你有否特別的計劃來改善你未來的祈禱生活?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3月

2015年3月12日 星期四

教理主題:恩寵

不少教友喜歡祝願人「天主賜你很多恩寵」。但有沒有想過,由於恩寵不像其他物質般,可以看得到或觸摸得到,那麼,人是怎樣領受和認出天主賜予的「恩寵」呢?我們可以嘗試從本主日的幾篇讀經及有關的教理中,了解一下恩寵的道理。

讀經一是取自編年紀下的最後一章,當中簡略地道出南國猶大滅亡、聖殿被毀、人民被充軍至巴比倫的原因,就是全國上下對天主不忠,眾人漠視先知的勸告,犯罪離棄天主。聖詠137就是描述他們被充軍時的心情。不過,出於對以民的憐愛,在流徙七十年後,天主感動了波斯王居魯士,並藉他的手向猶太人施予一個意想不到的恩惠,准許他們回國重建聖殿與家園。

讀經二致厄弗所人書與編年紀下36章,有關人的悲哀狀況和救援,甚有相同之處。保祿說人因罪惡而喪亡,但天主沒有棄人類於不顧,反而在他們無能為力時,賜下耶穌基督,使各人在他內,同他一起復活。保祿說人的得救不是出於功行,而是「由於恩寵」,也就是說人本身絕對無法賺得救恩,天主往往無條件和慷慨地給予罪人恩惠。若望福音提到天主賜下獨生子,作人類得享光明和永生的唯一途徑。然而,天主也讓人自由地去選擇接受或拒絕祂,誰若願意瞻仰被釘和被舉揚的耶穌基督,便可獲得救恩,這也是天主給人的最大恩寵。

恩寵一詞來自拉丁文gratia,含意十分豐富,有「俯就和善意,白白的贈與,佳美和可愛,以及受惠後的感謝」等意思(見《神學辭典》353「恩寵」一條)。《青年教理》338綜合了《天主教教理》1996-1998各條說:「恩寵是天主給人愛的禮物,就是祂至善的援助,來自祂的活力。藉著十字架和復活,天主將自己完全獻給我們,在恩寵中將自己傳達給我們。恩寵就是天主所給我們的一切,我們原是分毫不值祂如此」。教宗本篤十六世說「恩寵就是天主的垂顧,就是我們受祂愛的碰觸。」是天主對人的自我通傳。天主所給的,一直都是祂自己。在恩寵內,就是在天主內。

為天主教徒來說,不同的恩寵有不同的作用,亦是天主在不同時刻和需要時賜給人的恩物。聖化恩寵(又稱神化恩寵)是天主在聖洗聖事中注入我們心內,使人成為天主的子女,分享聖神的生命,成聖的泉源。由於聖化恩寵使我們具備行善的恆常和穩定的傾向,使
人能在天主的愛內,依照天主的召喚而生活和行動,故亦稱「常居的恩寵」或「寵愛」。有些恩寵則是在人的聖化過程中,天主為幫助我們認識、期望如何行善避惡,而引領我們去做一切歸向祂,並符合天國的事而賜予的,我們稱之為「現時的恩寵」或「寵佑」(教理1999, 2000)。每件聖事有其專有的「聖事恩寵」,使人得到特殊的神恩。這些神恩就是聖保祿宗徒經常在他的書信裡提到基督徒用來建樹教會的恩典(教理2003)。在眾多恩寵中,「地位恩寵」是天主賜予信友特殊的力量,去執行和善盡他們在基督徒生活中的職責和教會內的職務的(教理2004)。因此,我們相信神職人員、修道人員,以及度婚姻生活的人,特別擁有地位恩寵去回應天主在他們的職位和身分中的召叫。

恩寵的施予者是天主,是屬於超性界,故可以說恩寵超越我們的經驗,只能透過信德才能認識到它。雖然如此,天主給我們保證,只要我們常與祂保持親密的父子關係,與世界萬物,保持適當的受造關係;接受自己的有限,但不斷追尋至善,恩寵生活便能發揮它的功能,使人分享到天主的生命,也使人遵循人的本性更完美和聖善地發展和生活。(參閱《神學辭典》354「恩寵神學」)。一個人常是憑藉他所結的果實,使人認出他是否活於恩寵中(參閱瑪7:20)。當聖女貞德被問及是否知道自己生活在天主的恩寵裡時,她回答說:「如果我不在,願天主把我投入其內,如果我在,願天主留我活在其內。」聖女這番話,令我們更明白人的成義是來自天主的恩寵,幾時天主的恩寵在我們內運作,便能使我們看穿自已的貧乏,增加對天主的信德。

生活反思/實踐
1. 回想自己的生命,直至現在,天主給了你什麼大大小小的恩寵?這些恩寵如何影響或幫助了你?
2. 你有為所領受的恩寵向天主謝恩嗎?假如有,請你繼續這樣做。假如沒有,請從今天開始,每天感恩。
3. 請也為那些從不會感恩的人祈禱,願他們早日感受到天主的愛和恩惠,並與天主的恩寵合作。

2015年3月6日 星期五

教理主題:十誡

今天的讀經,承接著上兩個主日的主題,由天主與人的盟約與祭獻,帶到盟約最基本的內容──十誡。天主與以色列子民立約,要他們成為祂的子民,遵守祂的法規,而這法規就是十誡。以色列子民對上主所吩咐的話,作了「聽從、奉行」的承諾後,天主就恩賜誡命和法律作為他們生活的依據,所以十誡是天主與其子民所締結盟約的一部分。(參教理2060)然而誡命需要在天主的盟約之內才能取得其圓滿的意義。(參教理2061)

很多時,人誤以為十誡是消極地限制著人的自由,禁止人去進行某些行為,但其實十誡主要的作用是要道出人因立約而歸屬於天主的含義。按十誡而生活其實就是在回應上主主動對人的愛,透過知恩、尊崇、欽敬、感謝與天主合作,實現祂在歷史中所進行的救恩計畫。(參教理2062)

舊約的法律是啟示法律的第一步。它的道德規範已濃縮在十誡中。誡命禁止所有違反愛天主、愛近人的事,並命令為愛天主、愛近人所必要的事。十誡是一道光,光照眾人的良心,為給人顯示天主的召叫和道路,並為保護人對抗邪惡(參教理1962)。它準備和安排選民和每一個基督徒,使他們在救主耶穌基督內皈依及接受信仰。(參教理1963)

在今年四旬期開始時,教宗方濟各曾在彌撒講道中指出:「天主十誡上對天主、下對近人,二者均囊括其中。我不能說:『我遵守前三條誡命,其餘的就得過且過。』不能這樣。若你不遵守後七條誡命,你就無法遵守前三條;若你遵守其中一條,就得遵守全部。這十條誡命彼此密切相關:愛天主和愛近人本為一體。(參教理2069)若你打算作補贖,且是實際而非表面上的補贖,你就必須在天主面前痛悔,同你的弟兄與近人和好」。基督徒蒙召愛天主也愛近人,在四旬期尤應如此。教宗勉勵眾人分辨「表面工夫和實際作為」。對上主而言,「不吃肉類卻互相爭吵、剝削勞工,不算是守齋」。如果我們只著眼守好誡命的表面,而沒有真正的悔改皈依,一切都只是徒然。

教宗說:「許多男女雖有信仰,卻把十誡分開。他們會說:『是的,我已遵守這條誡命。』『那你是否樂善佈施?』『當然,我時常向教會作奉獻。』『很好。但你在教會內、在家裏對待那些仰賴你的人,包括對你的子女、祖父母和職員時,你是否慷慨大方、合情合理?』你絕不能一方面向教會作奉獻,但肩上卻扛著你對職員所行的不公不義。這是非常嚴重的罪,是用天主來掩飾不公義的行為。」

今天的福音正好給我們機會去反省我們是否只是表面上遵守天主的誡命。福音中耶穌推翻了聖殿內擺買商人的桌子,就像一個搗亂社會秩序的滋事份子,猶太人都質問耶穌有何權柄去做這事,因為那些擺買的商人表面上並沒有違反梅瑟所訂定的法律,但耶穌卻驅趕了他們。耶穌卻指出他們將崇敬天主的地方變成了商場。同樣,我們明白我們原是天主聖神的宮殿,但我們又是否像聖殿的商人那樣,只是表面相信天主,遵守他的誡命,而內心卻已將聖神的宮殿變成名利、權力和慾望的商場呢?雖然我們口裏承認耶穌基督是主,但這又是否足夠?人雖然時常以外表的行動掩蓋人真正的內心,但福音卻提醒我們天主「洞悉人的內心」(若
2:25)。在四旬期就讓我們促成內心的皈依,掃除內心的黑暗,抗拒誘惑,一步一步的踏向天國成全的路。

生活反思/實踐
1. 我是否有在生活中活出天主的十誡,向天主和人盡好我們應有的責任呢?
2. 我有沒有在不知不覺間,以表面上愛天主的行動,來掩飾自身的不公義行為呢?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