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1日 星期五

教理主題:感恩祭的慶典

由今個星期開始,一連三個主日(即常年期十八至二十主日)皆以感恩祭為教理的主題,分別帶出感恩祭的禮儀慶典、感恩(聖體)聖事,以及耶穌臨於聖體聖事當中。

今天首先要介紹的是感恩祭的慶典。福音的開始是承接上個主日耶穌行了增餅的奇蹟後,為避開群眾,他獨自退避到山裏去,而群眾正在尋找耶穌。當他們一找着耶穌,就立時問他:「你什麼時候到了這裏?」(若 6:25),其後更向耶穌問了兩個問題:「我們該做什麼……?」
(6:28),以及「你行什麼神蹟給我們看……?」(6:30)。雖然群眾接二連三地問了耶穌一些表面淺陝的問題,但耶穌卻一次又一次在回答時嘗試幫助他們明白一個真理:是天父賜給人們從天上來的真正的食糧。在第一篇讀經出谷紀中記載,以色列人埋怨梅瑟帶領他們逃離
埃及到曠野裏,以致沒有食物吃飽而在曠野中快要餓死。然而,上主卻對梅瑟說:「你給他們說:黃昏的時候你們要有肉吃,早晨要有食物吃飽,這樣你們就知道,我是上主,你們的天主。」(出 16:11)聖詠的回應亦正好是上主給他們降下瑪納作食糧(詠 78:24),但在最後一
篇讀經的福音中,耶穌卻清楚地說出祂就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生命之糧」。

早在教會的初期,基督的信徒常聚集在一起舉行感恩祭宴。在公元一五五年左右,聖猶思定曾向外教皇帝虔誠者安多尼解釋基督徒在感恩祭中所做的程序,給了我們一個基本輪廓(參閱教理 1345)。簡單來說,感恩祭分為聖道禮儀及感恩禮儀兩大部份,這結構歷經許多世紀,一直保全至今。

感恩祭禮儀慶典的進行首先是聖道禮,即包括宣讀聖經、講道和信友禱詞;其後是感恩禮(聖祭禮),包括呈獻餅酒、有祝聖效果的感恩祈禱(感恩經)和領聖體禮。雖然感恩祭分為兩部份,但聖道禮儀和感恩禮儀共同組成「一個整體的敬禮行動」,因為感恩祭裡為我們擺設的筵席,既是天主聖言的筵席,也是主的身體的筵席。(教理 1346)

感恩祭是聖事性的祭獻,包括感恩、紀念和臨現。在舉行感恩祭時,整個信徒團體一起向天主獻上感謝,感謝祂在我們當中施行救恩,並同時紀念耶穌基督為拯救人類的救贖犧牲,是基督逾越的紀念,這奧蹟亦藉此紀念而臨現於聖祭中。(參閱教理 1356-66)

每次當地方的信徒團體舉行感恩禮,我們深信藉着聖神的德能和基督的臨現,地方教會與普世教會緊密相連起來。在聖洗聖事中,我們蒙召成為一個身體——教會,成為基督的肢體,教會的成員。藉著領受聖體聖事,我們與基督緊密地結合,並更新、堅強、深化這份藉聖洗已實現、在教會內的共融結合(格前 10:16-17)。一如聖奧思定在其《講道集》說:「面對你們所領受的,你們回答:『阿們』(是的,這是真的!)。這樣回答,你們就予以肯定。因為你們聽到『基督的身體』這句話,回答『阿們』,你們就該成為基督身體的一個肢體,好使你們的『阿們』真的成為名副其實!」(教理 1396)

此外,梵二的禮儀憲章非常強調,且切願教導所有信友,「完整地、有意識地、主動地參與禮儀,因為這是禮儀本身的要求,也是基督信眾藉洗禮而獲得的權利和義務……。」(禮儀 14)。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更好的指出:「在聖體敬禮的深處,我們找到基督徒入門聖事 —— 聖洗和堅振 —— 的不斷迴響。豈不是因為聖洗聖事,我們不但『被稱為天主的子女』,而『我們真是天主子女』的真理,得在聖體聖事我們分享天主唯一子的聖體聖血時,更能表達出來嗎?領受聖體豈不使我們在世界面前,更能作為「基督的真正見證」,因為基督為我們作證,我們也為祂作證。」(論聖體聖事的奧蹟和敬禮 7)

生活反思/實踐
1. 在你的生命中,你如何理解「耶穌是生命之糧」?你有否讓耶穌改變你的生活態度和價值       觀?
2. 每次當你領聖體時,你是否準備好自己和有意識地去領受基督的聖體?會否在生活中實踐「阿們」,真正地成為基督的肢體,為祂作見證?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 年 7 月

教理主題:教會的合一及大公主義

今天的讀經一選自列王紀下的分餅奇蹟。選讀這篇聖經的原因十分明顯,因為這是福音中耶
穌增餅奇蹟在舊約中的平行文(或預象)。厄里叟的增餅故事彰顯了天主聖言藉先知的說話所帶來的力量,而剩餘的食物亦預示了即將來臨的「默西亞」時代所享有的豐盛食糧和生命。今天的答唱詠也帶出相關的主題,就是天主無限的仁慈,祂必親近一切誠心呼號祂的人,準時賜給他們糧食,並滿足眾生的需求。

選自厄弗所書的讀經二,帶出了我們今天的教理主題:基督徒的合一。在書信中,聖保祿宗徒勸勉信徒們在蒙召成為基督徒後,在行動上和生活上務必要與我們所接受的祟高的召叫相稱,保持心神的合一。聖保祿強調基督徒的合一植根於我們信仰內的真理,並以一連串的「一」來表達這個思想:一個身體、一個聖神、同一的希望、一個主、一個信德、一個洗禮、一個天主。以上每一點都是基督信仰中最基本的原素,並要求蒙召的信徒們以獨特的基督徒生活方式把它們豐富的內涵生活出來。

今天的福音選自若望福音中的增餅奇蹟。可以說是整個第六章的基礎部份,也帶出後來的「耶穌是生命之糧」的言論。在初期教會中,耶穌的增餅奇蹟是十分重要的事件。增餅奇蹟是若望福音七個「徵兆」中的第四個,而每一個微兆都與舊約中的一個猶太節日或慶典相聯。很明顯的,福音作者有意將這奇蹟與舊約中猶太人的「逾越節」相聯起來。其目的就是說明耶穌就是新的逾越節羔羊,祂為我們帶來新的「出谷」,而只有祂才是我們永生的食糧。

天主教會相信「教會」的其中一個本質就是「唯一」,因為她的起源是唯一的。教會這個奧跡的至高典範和根源,就是父、子、聖神一個天主於三位之中。教會在其創立者方面而言是唯一的,就是降生成人的聖子。教會在其「靈魂」方面而言亦是唯一的,就是寓居於信徒內的聖神。因此,唯一性實在是教會的本質:多麼奇妙的奧跡!只有一個宇宙的天父,一個宇宙的聖言,及一個到處相同的聖神;也只有一個成了母親的貞女,就是我所稱呼的教會(參閱教理813)。在尼西亞信經中,我們隆重地宣信教會是「唯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

「唯一」或「合一」作為教會的本質,其重要性在於要求信徒們竭力把這本質生活出來,就是努力地維持信徒們之間的和諧、共融和團結。任何可以帶來分裂的傾向或作為都應該避免,「偏見」和「黨派之爭」不應在教會內有任何立足之地。在教會的任何一個層面之中,都應視促進合一和避免分裂為當務之急,因為教會的團結和合一實在是教會在現世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標記」。

可惜的是,從早期開始,教會就不斷地經歷著分裂的傷痛。在格林多人前書中,聖保祿宗徒就曾訓斥當地教會出現分黨分派的世俗惡習。到了第四世紀時,由於不同學派在信理上的爭拗,更為嚴重和持久的教會分裂出現了(包括了「聶斯多略」教派──即唐朝時來華傳教的「景教」和「一性論」教派與普世教會的分裂)。到了十一世紀又發生了東西方教會的大分裂(即東方的正教會和西方的公教會的分裂)及十六世紀時的宗教改革(即天主教與基督新教的分裂)。我們相信教會的分裂是來自人的罪,無論是天主教會或其他分離的宗派,在歷史上都有難以推卸的責任。但今天為那些生於這些分裂團體及受過基督信仰教育的人仕,我們不能責之以分離之罪,天主教會應以兄弟般的敬愛包容他們。事實上,藉在聖洗內接受信仰而成義的人,與基督結成一體,故應當享有基督徒的名義,天主教徒理應承認他們為主內的弟兄(參閱教理818)。

基督徒團體的分裂帶來了不少的流言蜚語,也使基督徒在世上為基督作證的力量減弱了。因此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勉力呼籲基督徒的合一,並治療因分裂而帶來的傷口。在廿世紀初,不少基督教會和東正教會聯合起來,開啟了大公主義(基督徒合一)運動。隨著梵二大公會議的準備和召開,天主教會也積極地回應了。教宗若望廿三世在1960年成立了「宗座促進基督徒合一秘書處」(即現時「宗座基督徒合一促進委員會」的前身),為大公會議會準備了「大公主義法令」。在此法令中,大會為「大公主義」的實施提供了重要的原則和措施:就是持續地革新、內心的皈依、公共的為合一而祈禱、手足間的彼此認識、在神學和信理上有系統的交流、以及基督徒彼此合作為人類作出服務(參閱教理821)。

梵二大公會議結束後,不少天主教的地方教會和團體,都設立了相關的委員會和工作小組,與其他基督宗教的宗派進行了對話、交流和合作,這些都為基督徒的合一運動帶來可觀的成果。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1995年發表了「合而為一」通諭,進一步為「大公主義運動」提供了檢視和指引。最後,我們也必須承認,使所有基督徒和好而歸屬於基督的唯一教會,這項神聖目標超越人的能力和本領,因此必須將我們的全部希望,寄託在基督為教會的祈禱,天父對我們的慈愛,以及聖神的德能上(參閱教理822)。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認識其他基督宗派的基督徒嗎?你和他們的關係和相處如何?你認為你可以在生活上作
     些甚麼以促進不同基督信仰宗派之間的合一呢?
2. 你了解在歷史上教會多次分裂的原因和背景嗎?你認為這些知識可否促進基督徒的合一?
    為什麼?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7月

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教會的牧民職務

「牧民(或稱牧靈)」工作是教會的常用術語,不過,大家可知道它是借用了聖經中牧者的圖象而發展出來的一個詞彙,有著帶領、維生、保護和醫治之意。原來在舊約年代,畜牧是中東一個普遍的生活傳統,以色列民對牧羊人相當認識。聖經屢次用善牧來形容雅威,至於那些不忠信和邪惡的君王,則被視為天主責罵和擯棄的偽牧人。今天的第一篇讀經中,先知耶肋米亞向那些引人離開上主正道的君王發出嚴厲的警告。他更講出了有關牧者與羊群的神諭,就是天主將要把四散的羊群重新聚集,並興起一位善牧帶領和牧放他們;他將會按上主的意思行事,以正義治理大地,使羊群無恐無懼,得享幸福與平安。聖詠廿三篇通常是給臨終者安慰的祈禱,然而,它更是耶穌善牧的寫照:關懷、照顧、守護、供給食物、安全感、鍛練、希望、祝福等等。現代教會的牧民關顧,其實也應有上述特色。

本主日福音的上文是關於耶穌派遣十二宗徒去宣講福音和治病,以及黑落德殺害若翰洗者的事件。接著,宗徒回到耶穌面前,報告他們所做的一切,耶穌遂囑咐他們到荒野裡去休息。可是,由於跟隨者眾多,耶穌又動了憐憫的心,開始教訓群眾。事實上,馬爾谷把這些事件放在一起,並不是偶然而為的。第六章三十節裡面,馬爾谷是唯一一次稱十二人為「宗徒」,因為他要突出他們與真正善牧耶穌的關係。在此之前,他們還未能成功地效法他們的師傅;現在,因著他們所行所教的,便堪稱為耶穌的宗徒。他們日後還要像耶穌一樣憐愛群羊,使他們得飽飫。至於致厄弗所人書裡面提到基督透過他十字架上的犧牲,已把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仇恨和障礙消除了,並向人傳布了和平的福音。他就是那位將四散的羊群集合在教會內的牧者。

教會的牧民職務是直接指向作為信徒的羊群。然而,由於所有人都是教會需要關心的救恩對象,牧民的關顧除了教內的信眾外,自然也包括在羊棧以外迷失的羊兒。現代的牧民職務主要包括幾個範疇。首先,它應涵蓋所有與福音傳播,及宣講基督有關的活動。第二,任何信友公開的團體祈禱、聖事和時辰祈禱等慶祝,也屬於牧民工作。第三,它亦包含那些幫助建設教會團體,加強信徒信仰生活的活動。最後,牧民職務亦離不開那些提供給個別教友需要的服務,例如婚姻輔導、促進家庭福祉的活動、災難的救援、甚至是主日茶座、衣物捐贈等。事實上,教會的牧民服務和活動,很多時十分宗教性,但有時卻不太明顯,但其目標總是為了實現天國的福音於世界,使人能在牧民關顧的當中認出和體驗到天主救恩的具體臨現,並重新聚集所有因罪惡而四散和迷失的子女,號召整個人類加入天主的教會,重獲救恩。(參《教理》845)

為了領導天主的子民並使他們不斷地長進,主基督針對著全體的利益,在其教會內設立了各種職務。祂又把使命交給了宗徒們,要宗徒們的繼承人,就是主教們,直到世界終窮作教會內的牧人(參《教會》18)。今天教會的晉牧禮儀中,被擢升的主教會接受牧杖,以代表基督在地方教區內肩負起訓導、聖化和管理的職務,牧放天主的子民。主教們又把自己的職務合法地傳授和分施給教會的司鐸和執事。司鐸們協助主教為天主子民服務,成為善牧職守的典型。而執事的職務除了宣讀聖經、訓勉民眾、主持敬禮、執行聖儀等之外,還包括慈善及庶務事項的職務。(參《教會》24-29)。

教會的牧職發展至梵二大公會議時,普通基督徒的牧民職務備受關注,認為信友縱使未受祝聖,但他們在基督善牧的領導下,有責任建樹基督的奧體,在教會和堂區團體內擔當不同的職務。誠如《教友傳教法令》第二號所講:「教會創立的目的便是為光榮天主父而傳播基督的神國,使人人分享救贖神恩,再通過  使普世導向基督......教會通過她的肢體以不同方式進行這一事業......在一個有生命的整體中,沒有一個肢體的行動是純被動的,而是和身體的生命一同參與其活動......在教會內職分雖有區別,使命卻是一致的。」因此,教友雖沒有牧者的身分,卻應聯合在牧者的職務裏,為福音喜訊的傳播而努力。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認為教會對人的關顧,在那些方面應有別於一般的俗世社會團體所做的?教會現時做得
     足夠嗎?
2.  雖然教友不是教會的牧者,但廣義來說,他們也可效法牧者,在各自的家庭、工作崗位上
     作牧人的,讓基督為王於世。你有什麼看法 ,並打算怎樣實踐?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7月

2015年7月12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揀選與派遣

今天的第一篇讀經為我們講述了亞毛斯先知的「被召選」,先知原本只是一個平凡牧羊人,相信他也從未想過要成為先知,但天主卻「提拔」了他,要去向以色列人宣講上主的說話,即使這些話並不受當時的權貴欣賞,甚至希望將亞毛斯逐離貝特耳。

保祿宗徒在第二篇讀經中更指出,天主在創世以前,已在基督內,揀選了我們成為他的門徒,我們的被召選,原來是天主救恩計劃的一部份,為使人能夠分享到天主的愛。讓人可以從我們身上見到天主這偉大的救恩工程。

而今天的福音則提醒基督徒,這召選不是為叫我們單單的享受福樂,同時也是承擔著一份使命。基督徒的被召選,原來是為去接受派遣,被派遣去成為基督的使者,去宣講上主的福音,去叫人悔改,去制伏生活中的邪魔,並且給人治療心靈和肉體上的創傷。

從以色列的救恩史中,我們了解到天主的「揀選」有其獨特之處,祂並不是因為以色列人有甚麼過人之處,而將他們選拔成為選民,相反在以色列的歷史中,我們見到他們只是一個卑微的民族,時常被列強所攻擊,而他們對上主天主也不見得特別忠信,反而多次忘卻和上主所訂立的盟約,而去朝拜外邦的邪神,可是上主卻偏偏揀選了這細小的民族來彰顯祂的愛。

天主為何要揀選以色列民作為他的選民呢?我們相信原因只有一個:「以色列民在他們的歷史過程中,發現天主把自己啟示給他們,又從各民族中選了他們歸屬自己,只是為了一個理由,就是祂那無條件的愛。以色列民透過先知們,明白天主仍然是出於愛,而從未終止拯救他們,也未終止寬恕他們的不忠和罪惡」(教理218)。

新約的教會蒙天主的召選,承繼了這選民的身份:「猶如在曠野中旅行的以色列民族已經被稱為天主的教會,同樣,在現世的旅途中,追求未來永存城邑的新以色列,也被稱為基督的教會,就是基督用自己的血所獲得,又以其聖神所充滿,並以組織有形社團的適當方法所建立的教會」(教會 9)。

這新約的選民也因著這揀選而承擔著一份使命,因為「教會本質上是傳教的,為了救恩而「召集」一切人,被基督所派遣,使萬民成為門徒」(教理 767),並同時聯「同整個人類共同前進,並和世界共同體驗著塵世的命運,教會猶如人類社會的酵母與靈魂,志在基督內革新人類社會,並將這社會變作天主的家庭」(現代40)。

今天的福音亦特別提醒我們,我們不是被召選去單獨行事,履行各自的任務,而是要和同伴一起去實踐這傳揚福音的使命,所以團體的共同承擔和合作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我們要去辨別每個人不同的神恩,務求使教會內的各肢體能各盡其職,使各人所領受的不同神恩,都能互相補足,並同心協力,為公益而合作(參教理801)。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的生活中有沒有一位可以和你分享信仰及一起履行使命的靈性伙伴呢?
2. 「福傳」的基礎來自簡樸的生活,嘗試為自己訂出一個實踐簡樸生活的有效方法,並把節

     省下來的時間和金錢用於福傳工作上。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7月

2015年7月5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預言

今天的四篇讀經都先後提及先知的角色、他們的被召和遭遇。無論在舊約或新約,先知說天主的預言都具有重大意義。現在就讓我們先明白在舊約中先知的角色和功能,這與耶穌基督有甚麼關係,以及在今天先知的角色可如何發揮。

先知(prophet)這詞來自希臘文(prophetes),意即天主的代言人,是被天主所召選向祂的人民傳遞訊息。舊約的先知任務需要完成三項工作:首先是天主透過先知們培養自己的子民去渴望救恩,期待那賦予眾人及刻在人內心的新而永久的盟約。其次是先知們宣布天主子民的徹底救贖,一切不忠行為將被洗淨,而且這救恩將包括所有國家、所有人民。(參閱教理64)最後,就是透過先知們的言行、生活顯示出天主對其子民的愛;衪如何一直遵守自己的盟約,讓以色列人明白天主從未終止拯救衪所愛的子民,也未終止寬恕他們的不忠和罪惡。(參閱教理218)總括來說,先知作為至高者的使者,他所傳達的不是責斥的指控就是鼓勵天主子民的話。斥責的就是人民對天主的不忠、虛偽的敬拜、放縱的人的本性和對貧窮人的剝削;而振奮人心的鼓舞說話,就是為人民指出希望,勸勉積極面對未來,遵守天主的法律,並宣告新天新地的來臨將在默西亞身上實現。

第一篇讀經的厄則克耳先知被天主召喚,派遣他到以色列子民中宣講天主的話。他雖然會因為說出對他們的指控而被拒絕、凌辱,但天主仍要派遣他 ─ 這位先知到他們當中說話,因為厄則克耳所說的並不是他自己的說話,而是要說具威能的天主的話。聖詠123篇可以說是厄則克耳先知在痛苦、被拒絕和飽受欺凌中向天主祈求的反照。「看,僕人的眼目,怎樣仰望主人的手,」(詠123:2)是表達出先知在履行其職務時,祈禱的重要態度和質素。在第二篇讀經,聖保祿宗徒清楚說出他的被召作為宗徒就如先知的被召和派遣。在履行其先知之職時,保祿雖遭受許多苦難和迫害,但他卻在當中體味及領會到:天主的德能在他軟弱中纔全顯出來,因為天主說:「有我的恩寵為你夠了。」
(格後12:9)

今天馬爾谷福音的故事述說了耶穌被他自己家鄉的人所拒絕的故事。像過往的先知一樣,耶穌都沒有例外,是不被最近、認識他的人(本鄉、本族和本家)所接納。(谷6:4)其實,聖史所強調的是耶穌所教導的話令他們反感而引致不接受耶穌,這些話本身就是天主親自在耶穌身上所說的話,是天主直接向世人傳達的話,耶穌本身就是天主的聖言,是所有先知們所預言和指向的,在衪身上實現的那位默西亞!

的確,在舊約中先知們所預言的都是指向這位耶穌基督 ─ 以色列人所盼望的默西亞!在洗者若翰的作証中,他清楚指出:耶穌就是天主子,「看,天主的羔羊!」(若1:36,參閱教理719)耶穌是「基督」─  「受傅者」,藉著聖神的傅油,「以其司祭、先知和君王的三重功能,實現了以色列對默西亞的期望。」(教理436)因此,在耶穌基督身上,天主的許諾和啟示已完全實現和顯示出來,在衪之後再無需有甚麼新的公開啟示了,(參閱教理66)因為我們已從耶穌的一生、祂的使命和逾越奧蹟中獲取了這份救恩的禮物。然而,現今在聖神的帶領和恩賜下,有些人仍具有先知之恩,像先知一樣,在不同時代不時提醒和鞭策教會為真理作證,激發我們所有基督徒要活出在領洗時所賦予的先知職,就是在現世生活中說天主救恩的話,為人類,特別是生活在貧窮受苦的人,帶來真正的喜樂、平安;並為真理作見證,促進正義與和平,使天國臨現於世,把一切歸光榮於天主。

生活反思/實踐
1.  在本週,你聽到天主的聖言如何召叫你去代祂說話和做什麼?你願意實踐先知之職嗎?
2.  你曾否經驗過為真理作証而遭受反對、辱罵或被取笑?有甚麼感受?你會如何向主祈禱?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7月

教理主題:神聖的生命

生命是神聖的,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無與倫比的價值及不可侵犯的權利,「因為生命自一開始就含有天主的創造行動,造物主是我們生命的唯一終向。」(教理2258)因此,人類社會無論在任何時刻、情況下,都必須尊重生命、重視生命價值和促進人性的尊嚴,群策群力為人類整體的發展而努力。

今天的兩篇讀經都講述:天主是生命的主宰,祂創造萬物,是要他們存在,珍惜、欣賞及善用生命,邁向完滿,因為天主的正義永存不滅;天主沒有製造死亡,也不喜歡生靈喪亡。疾病、死亡是隨著罪惡來到人間,罪惡才是死亡的源頭。

主日福音中,馬爾谷宗徒記載耶穌醫治患血漏症的婦人和復活會堂長的女兒,描述恢復生命的喜樂。耶穌行奇蹟顯示祂的天主性,祂對女孩說:「我命你起來!」證明死亡並沒有統治世界,人類的生命不會因肉身的死亡而毀滅;而是通往永生的途徑。女孩復活過來,最終還是走向祂。今天的福音讓我們明白基督「由死入生」把我們從罪惡和魔鬼的奴役中解救出來,基督是復活和生命,藉著祂的苦難、死亡和復活,戰勝被邪罪扭曲了的世界,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喜樂和永恒的生命。

事實上,人類世界瞬息萬變,社會繁榮進步、資訊科技突飛猛進,一切講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生命的價值,我們被迫置身在「死亡與生命」、「善與惡」的衝突和張力中,並要作出抉擇取捨。基督宗教給予我們清楚的人生目標和意義,聖經確定第五誡的禁令-「不可殺人」(出20:13;申5:117)。信徒既已確認我們的生命是一位生活的天主,主動與我們親近,召叫我們與祂深切地共融,這是一份恩賜;我們便要忠實地實踐上主的法律,「故意殺害無辜者嚴重地違反人的尊嚴」(參教理2261)。

天主子耶穌親臨世上,以衪的生命教導我們明白「不可殺人」這法律的成全(瑪5:21,22),祂更新人心、治愈人靈,提醒信徒不可發怒、戒絕仇恨,要彼此相愛。人類生命的價值在於基督用祂的充盈富足,填補我們的貧乏軟弱。衪是愛的泉源和模範,在人生旅途中,就是信靠這份愛的金科玉律引導和支持,好能獲享圓滿的生活。

已故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在通諭〈生命福音〉中申明:人類的尊嚴,藉著恩寵而被提升到非常崇高的地位,他引述尼森主教聖額我略的體會:「人的存有根本不算甚麼,人本是塵土,一旦被宇宙的天主收養,成為衪的兒子,超越了人的本性。人原是必有一死,如今成為不朽;原是會滅亡,如今成為不會滅亡;原是轉瞬即逝,如今成為永恒;原是凡人,如今有了天主性。」〈生命福音80〉

由此可見,基督徒的生命是何等寶貴!生命的意義在於給予和接受「愛」,塵世生命縱然被痛苦與死亡籠罩著,仍能在基督內成為救恩的事件。〈參生命福音81〉天主把生命委託給我們作為生命的管理員,我們不得任意處置生命,所以,在任何情況下,沒有人能擁有毀滅一個無辜者生命的權利,人自受孕的開始,就應該絕對的受到尊重和保護、所有的權利也應該受到承認,為此,蓄意墮胎及安樂死是絕對不能接受(參教理2258-2277)。

確實,我們在基督身上,認識生命的全部真理和責任。生命不但不可被「人」奪走,更應在關懷、愛護之下受到保障。教會訓導時刻提醒信眾:每位教徒接受天父派遣,有責任向世人宣講生命的真諦及維護生命,因此要求科技、醫療也同樣為人類的完整發展而服務,活出人性的尊嚴,尊重人的生命,謀求人類的福祉,讓我們一同努力延續天主對我們的愛,為光榮天主和獲得永遠的福樂而善待生命。

生活反思/實踐
1  當你面對痛苦、疾病時,有沒有想到天主是你生命的主人,你有患血漏症婦人的信心嗎?
    你會怎樣祈求上主的治愈?
2  你怎樣擁護生命?你嘗試向非教友講及基督徒對生命的觀點,例如對墮胎、安樂死和死刑
    的看法,他們認同嗎?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