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2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在喜樂中皈依

將臨期四個主日的主題分別為:醒悟、悔改、喜樂、厄瑪奴耳。悔改、皈依,必然帶來喜樂,因為「尋求上主的人,樂滿心中」(詠 105:3),但此種尋求需要人全力運用他的理智和正直的意志(天主教教理30)。「德行」是理智和意志的堅決態度,有助基督徒的倫理生活。

喜樂的泉源
今天是將臨期第三主日,教會傳統稱之為「喜樂主日」。讀經一,索福尼亞先知清楚講出以色列民應該高興喜樂的原因
──上主撤銷對他們的定案,掃除他們的仇敵;上主在他們中間,不用害怕;上主是一位施救的勇士;上主對以民重溫祂的愛情,並且因他們而歡躍喜樂。在答唱詠中,依撒意亞先知給予我們很大的安慰,因為上主是我的救援、我的力量,我依靠祂,決不畏懼;我們可以從救援的泉源汲水。讀經二,聖保祿宗徒提醒我們,作信徒的應當喜樂,因為主快來了。

悔改、皈依,在喜樂中期待主的來臨
將臨期是教會禮儀年曆中,幫助信徒準備聖誕節,紀念基督第一次降臨我們當中,並藉此紀念,準備我們的心神,期待基督在末日第二次再來。今天是將臨期第三主日,這個準備期已過了大半。由將臨期第二主日到第三主日,主題由「悔改」轉到「喜樂」。喜樂,是因為「主快來了」。

今天的福音,在短短的九節經文中,便重複了三次:「我們該作甚麼?」。這段福音的背景,是洗者若翰在約旦河一帶,宣講悔改的洗禮,並嚴厲警告群眾,必須結出與悔改相稱的果實,凡不結好果子的,必被砍掉,投入火中(路 3:3-9)。

若翰以水施洗,而基督徒所領受的卻是聖神的洗禮。心靈的悔改和皈依,必須配合倫理生活的改變。初期教會的慕道者在禮儀中問:「我們該作甚麼?」。福音提到:有的要與別人分享,要公義及知足;總的來說,是指受洗者該在自己生活的環境,活出仁愛與正義。皈依帶給我們恆久的喜樂,而基督徒就是在喜樂中期待基督的來臨。

不斷皈依
接受洗禮是我們歸向天主的基本抉擇,但是在人生旅途中,我們在信仰及倫理生活上都會有大大小小的起伏,我們需要不斷悔改、不斷再皈依。再者,皈依不單是指「不犯錯」,更加是藉着自由和良心的聲音,對真理和美善開放。皈依實踐在日常生活中,包括和好的行動、關懷窮人、履行正義、承認過失、檢討生活、省察良心、忍受痛苦、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跟隨基督(天主教教理 1435)。

德行與基督徒的倫理生活
人性的德行乃屬理智和意志的堅決態度、穩定的傾向、習慣性的完美。德行依照理性和信德,規範我們的行為,管理我們的情慾,引導我們的舉止。德行使我們容易地、自制地、愉快地度一個美好的道德生活。有德行的人能夠自由地實踐善。倫理的德行支配人的所有能力,為與天主的愛共融。(天主教教理 1804)

「智、義、勇、節」扮演着樞紐的角色,因為一切德行環繞着它們而組合在一起,因此稱為「四樞德」。「智德」是支配理性之實踐的德行,使它在任何環境中辨別甚麼是真善,並揀選適當的方法使之實現。「義德」是倫理的德行,在於依循恆久和堅定的意願,給予天主和近人所應得到的。「勇德」是倫理的德行,它確保人在困境中有毅力,在追求善時有恆心。「節德」是倫理的德行,它調節感性樂趣的吸引,並使人在運用世物時,保持平衡。(天主教教理 1805-1809)

人的德行是通過教育、自主的行為和努力不懈的恆心逐漸修成,並因天主的恩寵得到淨化和提升。在天主的助佑之下,德行鍛練性格,使人易於行善,活出相稱基督徒的生活。(天主教教理1810)

生活反思/實踐
1.  「上主你的天主,在你中間,祂是一位施救的勇士,衪必為你喜不自勝,對你重溫衪的愛情,且因你歡躍喜樂」(索
3:17)。默想這段聖經,感受在天主內的喜樂、平安與愛情。
2.  在天主的愛內,反省自己的生活。不足之處,求主寬恕,再次皈依;並祈求天主助佑,好能度一個美好的道德生活,在喜樂中期待祂的來臨。

2015年12月5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救恩的盼望

今日教理的重點是希望,先知叫我們活在希望中,他們給了我們指示了希望的內涵。在感恩經第四式中,教會這樣祈禱
 ——「藉著先知教導眾人,期待救恩的來臨。」先知並不是預言者,他們不會常常透過他們的教導具體說明將來的形態,而是他們教導我們要將希望只放在天主身上。本主日的選經均是指向天主許諾的救恩,亦即是我們的希望所在。期待基督末日時的光榮再來,提醒我們該為救主隨時光榮再來的審判而作好準備。洗者若翰指導我們向著我們期待已久的目標——
救恩的盼望——前進。

巴路克先知預告天主想起那散佈於各地的耶路撒冷子女,並會將他們再領回來;「天主要在喜樂中,以自己本有的仁慈和正義,在自己榮耀的光輝下,親自領回以色列。」﹝參閱5:5-9;CCC#710﹞

聖詠鮮明地刻畫了得到釋放之猶大百姓的喜樂。他們曾被充軍,此時得到自由的感動與將要歸回故土的激動化作片片歡笑聲。「上主帶領俘虜回到熙雍,我們覺得仿佛是在夢中;那時,我們滿口喜氣盈盈,我們雙唇其樂融融。那時外邦異民讚歎不已:上主向他們行了何等奇事!」﹝詠 126:1-3﹞更值得感謝高興的是外邦的異民,也透過以色列子民得以窺見那來自天主的救恩。

保祿宗徒的祈求也是指向那希望的日子:「為叫你們直到基督的日子,常是潔淨無瑕的,賴耶穌基督滿結義德的果實,為光榮讚美天主。」(參閱斐 1:9-10)

依撒意亞先知這樣說「大地四極看見了我們天主的救恩。」(依 52:10b) 耶穌基督就是天主的救恩;看見祂就是看見救恩。救恩是給所有人的,問題乃在於看見的人願不願意接受,接受的人就得著救恩。基督第一次降臨時,縱使並非所有人都接受祂,但這救恩仍惠及所有人。當祂在末日再來執掌王權時,這節聖經就要全面應驗,到那時,新的以色列子民都將獲得救恩,原來的外邦人也能分享祂榮耀國度的祝福。

路加福音引用依撒意亞先知的預言,描述有一個呼聲喊說:「你們要在曠野中預備上主的道路,在荒原中為我們的天主修平一條大路!......上主的光榮要顯示出來,凡有血肉的都會看見:這是上主親口說的。」(依 40:3-5)「凡有血肉的,都要看見天主的救援。」(路 3:6)

聖奧思定這樣教導:天主制定了一個承諾的時間及一個圓滿的時間。承諾的時間就是先知的時期直至洗者若翰;天主是忠信的,祂將自己放在欠債者的位置,不為收回甚麼,只為承諾了那麼多。一個承諾還未夠,祂還寫下祂的承諾——就是人的成聖、人的不死不滅、罪人成義、卑微人獲得榮耀...這些承諾看似難以實現;祂遂安排了一位忠信者——祂的獨生子作為中保,而不是安排了一位王子或天使或總領天使。因此,這一切未來的事件需要預言、預告,並傳遞給我們,為使我們在信德中等待而不會感到突然和懼怕。

一如先知們所預言——天主許諾的救恩——成了我們將來的盼望。「基督第一次來臨時,屈尊就卑,降生成人,完成了祢預定的計劃,並為我們開闢了之永生的途徑:使我們在祂第二次光榮地來臨時,終能獲得我們日夜期待的恩許。」﹝見將臨期頌謝詞﹞﹝CCC769﹞

基督徒是個有希望的人,我們的盼望是『那在天上給你們所存留的希望』(哥一 5),換句話說,我們希望的不是屬世的,是屬靈的;不是暫時的,是永恆的;不是人自己的期許,乃是天主的應許!所以生活應是積極有力的。我們不是希望所見的,而是希望所不見的,為此也就能看輕那現世暫時的苦楚 (參閱羅 8:24-25;參閱格後 4:16-18)。

何謂基督徒的希望?這是一種對天主信靠的寄望,遠比我們想像中的廣和深。這種寄望直指天主浩瀚無涯的慈愛,實質上,基督徒希望所指望的,乃是對天主的完全信靠,相信在任何境況中,甚至在黑暗和絕望中,祂都與我們同在並賜予我們光明和生命。對天主全然信靠和時刻生活在希望中,正正是此時此刻香港的基督徒所切願的。

生活反思/實踐
1.  今日國際及本地有那些境況極需天主的救援?
2.  你可曾見到天主在現世的工作 ——恢復及修補原先創造的原貌?你對救恩的盼望又是甚麼?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 年 11 月

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祂將要光榮地再來

天主教會的禮儀年曆以將臨期第一主日作為新一年度的開始。「將臨」一詞,在原文中有即將來臨的意思,即指「那一天」或「那一位」快要來到。一方面是紀念基督在歷史中的第一次降臨,而另一方面也同時藉此紀念,準備我們的心神,好能期待基督在末日時的第二次來臨。因此,我們應充滿喜樂和虔敬的盼望。

整個將臨期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由第一主日至 12月16日。這階段的重點是期待基督在末日時的光榮再來,提醒我們該抱著信德與希望,為救主隨時光榮再來的審判而作好準備。第二階段是由 12月17日到24日,重點在於展望基督再來的同時,預備慶祝「救主降生」的紀念,重新體驗基督降生救贖我們的事實。

今天的讀經正是第一階段。讀經一講述耶肋米亞先知在猶太亡國,人民被迫充軍時,預言一幅美好的默西亞來臨的景象,重申上主對以民的許諾,喚起他們的信心。在讀經二,保祿寫信鼓勵正面對宗教迫害的得城信友,以基督將要再來的道理來堅定他們的信德,並勸勉他們要在基督來臨時,表現得無瑕可指。今天的路加福音則充滿著末日的勸言。首先耶穌以舊約中達尼爾先知有關人子的形象來預言祂在末日時的光榮來臨,並強調祂再來臨的日子是不可預測的,因此祂提醒門徒們要常常祈禱、警惕,並為那一天而作好準備,要挺身抬頭,充滿喜樂,為迎接永恆的新天新地。

在信經中,我們宣信:「耶穌還要光榮地降來,審判生者死者。」這與早期基督徒對基督再來的期待和呼求互相呼應:
「主耶穌,你來罷!」(默22:20)事實上,在每次的感恩祭中,我們除了是在預嗜未來天國的盛宴外,亦是在重申我們對主即將再來的期盼:「基督,我們傳報你的聖死,歌頌你的復活,並期待你光榮地再來。」我們明白藉著耶穌在人類歷史中的降生、死亡和復活,天主的國已在我們的現世中開展了。但這天國現時仍未達至圓滿,我們相信只有當耶穌再度光
榮地來臨並帶來新天新地時,這天國才達至終極圓滿的境界。因此,我們仍然在期待天主許諾的最終實現。

梵二大公會議教導我們,對新天新地(默 21:1)的期待應促使我們更積極地在現世中生活和建設。「期待新天地的希望,
不僅不應削弱,而且應增進我們建設此世的心火。因為新的人類大家庭的雛型,是滋長發育在今世的,並已能提供人以新天地的預感。我們在天主之神內,並依循天主的命令,在此世宣揚了人性尊嚴、兄弟共融及自由之後,當基督將永恆而普遍的神國、真理及生命的神國、聖德及聖寵的神國、正義、聖愛及和平的神國,交還天主聖父時,我們要再度看到這些美妙及成果。但那時這些美妙及成果,將是毫無玷污而光輝奪目的。這神國業已存在於此世,不過尚隱蔽於奧蹟內;當基督再度來臨時,則將成功為圓滿無缺的。」(現代39)

在天主教教理中,也有不少章節提及「基督的光榮再來,審判生者死者。」尤其是在卷一第二部份中有關基督徒信仰宣認的第七條。總的來說,可以歸納為以下數個重點。首先,天主教會相信天國的圓滿、基督的再來不是因著教會逐步上進、在歷史上的凱旋而獲得的。天國的圓滿完完全全是天主制伏惡者的最後放縱而確立的,這事將使祂的新娘從天降下。第二,天主教會從不推測救主再來的日子,縱使在祂升天以後,祂在榮耀中來臨的日子已逼近了。因為父所決定的時候和日期(宗 1:7)不是我們應當知道的。這種末世的來臨可在任何時間完成。另一方面,天主教會也反對任何因期待基督的再來而削弱對現世的關注。最後,我們相信人在死亡一刻開始,我們在不死的靈魂上,就立刻將一生呈報基督的私審判,領受永遠的報應:或經歷一個煉淨期,或直接地進入天堂的榮福,或直接自我判罪,墜入永罰。當然在基督再來時,亡者都要復活,並面對最後的公審判。只有天父知道那日子和時辰,只有祂決定基督何時再來。在那一天,通過祂的聖子耶穌,天父將對歷史作出決定性的發言。我們將知悉整個創世工程和救恩計畫的終極意義,同時將明白天主的眷顧,怎樣通過奇妙的途徑,引導萬有邁向最後的目標。最後審判要啟示天主的正義,勝於任何受造物所行的不義,因為祂的愛比死亡更強烈。(參閱天主教教理668-682;1021-1022;1038-1040)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相信在世界窮盡時,基督將要光榮地降來,審判生者死者,並帶來公審判嗎?你會怎樣準備和迎接基督的再來?
2.  你渴望救恩計劃的完成,新天新地的來臨嗎?為什麼?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 年 11月

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

教理主題:基督君王

教會在禮儀年最後一主日慶祝「基督普世君王節」,原來這是教宗庇護十一世在 1925年制定的,主要為抗衡當時不斷侵蝕世界的無神主義及俗世主義。這節日有別於其他與耶穌生平有關的慶節,是一個慶祝基督身分的節日,叫我們承認和尊崇祂為萬有的統治者。這節日的意義可說與耶穌升天有異曲同工的地方,彼此都為慶祝耶穌基督被舉揚,坐在聖父的右邊為王。今天的讀經可以清楚地顯示這番意思。

讀經一是達尼爾先知書記述的首個神視,前文是描述那萬古常存者如何在天上的法庭作出審判。今天的讀經由第 13 節起,出現了一位相似人子者,他在光榮的景象中降臨,走到萬古常存者面前,接受賜給他的永不滅亡的王權。聖詠 93篇與今天的讀經一非常配合,相信是以色列人慶祝帳棚節時用來稱頌天主的神國——當默西亞來時,天主便立他為全世界的君王,人人都要尊崇他。

今天的讀經二取自默示錄的致候辭和開端祈禱,內容描述耶穌基督乘著雲彩降來,與第一篇讀經互相呼應。這裡用了多個豐富的教理圖像來形容耶穌基督,並提到基督以自己的血解救我們脫離罪過,令人聯想到福音中耶穌的苦難和救贖。若望福音是選自比拉多審判耶穌的一段。表面看來,耶穌在被審時,他的命運全然由比拉多來操縱,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因為自始至終,耶穌才是世間握有一切的主宰,沒有天主的旨意,誰也不能將他拿下。他是至神聖的那位,他又是真理,來到世上是為真理作證。耶穌也向比拉多表明他的國不屬於這世界,所以若人稱他為君王,也是正確的。

要了解耶穌基督是普世的君王,我們必須明白他在公開生活時所宣講的天國。「基督為承行聖父的旨意,在世上揭示了天國,給我們啟示了祂的奧秘,並以其服從完成了救贖之功......全人類都被號召和基督合一,基督是世界的光明,我們從基督而來,因基督而生活,我們奔向基督。」(參閱《教會》3,《教理》541)。故此,人人都被邀請去赴天國的盛宴,特別是那些貧窮弱小者。耶穌又說:他來不是為召義人,而是召罪人。他常用比喻去講出天國的真義,並要求人作基本的選擇:賣掉一切,為獲得天國而有所行動。(參閱《教理》543-546)。

天主的國也有批判這世界的作用。在天國道理的光照下,我們對罪惡、死亡和人性種種局限都有新的了解。世俗眼光裡認為優先和重要的事物,在天國裡,往往是毫無用處的,其價值也剛好是相反的。人生最圓滿的事情是結合於基督內,讓天主的國臨現人間。另一方面,天國亦為人帶來光榮的希望,提醒我們現時所見和所接觸到的並不能反映天主計劃的全部。在天主的計劃中,還有更美好和更豐富的賞報,等候我們將來去領取。

我們亦相信教會在慶祝主的奧蹟時,尤其是聖體聖事時,已領受了她嗣業的保證,分享了永遠的生命(參閱《教理》1130
)。在這種充滿希望的光景中,我們宣認耶穌基督為普世的君王,並願意獻出我們的生命為祂的天國服務。由於恩寵的牽引,我們向基督的王權交付自己,期待著祂光榮的來臨,為祂作證,世世代代不斷向祂呼喚「主耶穌,你來罷!」這就是我們慶祝基督普世君王節的意義。

生活反思/實踐
1.  基督真的在你生命中為王了嗎?你可實在地講出如何及你有什麼改變?
2.  最後的日子耶穌基督要再來。這一點能否給你現世生活很大的安慰?能否幫助你積極面對種種困難?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 年 11月

2015年11月14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最後審判

今天的讀經一記敘了整部舊約中少數兩三處談論到死人將會復活的章節,先知預言「那時候」那些「長眠塵土」的人將會起來,有些將會進入永遠的生命,但亦有些人將要面對永遠的恥辱。這段經文亦成為了新約基督徒去了解人死後生命的重要依據。

答唱詠的作者在寫作此聖詠時,雖然對死人復活的概念仍很模糊,但他已描述到天主並不會將祂的子民遺棄在陰間,並且指出人將要承受一個不朽的生命,而獲得此生命的途徑就是時刻追隨上主,處於祂的「面前」和「右邊」。

今天的福音中,馬爾谷記述了耶穌預言了世界窮盡時將會發生的事。耶穌清楚向我們宣示,世界不是一個永恆不斷的存在,天地將會有逝去終結的時候,但祂的話──天主的聖言,卻會永遠長存,而且到末日那天,祂將會派遣天使去聚集所有祂所召選的人,去承受聖詠作者所說的完滿的喜悅和福樂。

歷史上很多人曾預言世界末日於何日到來,但今天的福音清楚指出,沒有人知道「那日子或那時刻」,連「天上的天使和子」都不知道。所以我們不需對「世界末日」的確切日子有不必要的猜度或甚至是憂慮,卻要時時警醒準備主的再來。實際上從耶穌升天之後,我們就已進入了「最後的時期了」(若一 2:18),或我們常稱的「末世」。梵二的《教會憲章》教導我們:「世界的末期已經來到,世界的革新已無可挽回地被確定,而且在某種意義下,確已提前實現;因為教會已在今世擁有聖德,雖不完善,卻是真正的聖德」。(LG 48)

教會相信在此世窮盡時,亡者將要復活,所有的人,包括生者和死者,都要來到天主的台前接受最後的審判。「那時候凡在墳墓裡的都要聽見他(人子)的聲音而出來:行過善的,復活進入生命;作過惡的,復活而受審判」(若 5:28-29)。那時基督「將在自己的光榮中,與眾天使......一切民族,都要聚在祂面前,祂要把他們彼此分開,如同牧人分開綿羊和山羊一樣:把綿羊放在自己的右邊,山羊在左邊......這些人要進入永罰,而義人卻要進入永生」(瑪 25:31,32,46)。(教理 1038)

在這公審判之後,靈魂和肉身受到光榮的義人將與基督永遠為王,而宇宙自身也將得以更新,這個奧妙的更新將使人類和世界都得以轉化。聖經稱之為「新天新地」(伯後 3:13),就是天主計劃決定性的實現,「天上和地上的萬有,總歸於基督元首」(弗 1:10)。在這個新宇宙、天上的耶路撒冷裡,天主寓居在眾人當中。祂「要拭去他們臉上的一切眼淚;以後再也沒有死亡,再也沒有悲傷,沒有哀號,沒有苦楚,因為先前的都已過去了」(默 21:4)。(教理 1043, 1044)

今天福音所談到的最後審判,基本是談論迎接基督第二次來臨時的公審判。可是我們也不可忘卻,新約也屢次肯定,人死後馬上就按其生前的功過和信德得到報應,教會稱之為私審判。每個人從死亡一刻開始,就在其不朽的靈魂上,將其一生呈報基督的私審判,並領受永遠的報應:可能是經歷一個煉淨期(煉獄)之後,才進入天堂的福樂中;或者是直接地進入天堂的榮福;或者直接自我判罪、墮入永罰的地獄之中。(參教理 1021-2)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害怕世界末日嗎?你是帶著期盼還是恐懼等候末日的到來?
2.  你有信心面對最後的審判嗎?你認為人如何才能獲得最後的救恩?

2015年11月7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基督徒的管家職務

今天第一篇讀經說了一個奇蹟故事。當時以色列正遇上旱災,上主召喚厄里亞先知往漆冬去,在那裏,先知遇到一個外邦人的寡婦,向她取水喝和拿點餅吃。那窮寡婦雖正在準備用她僅餘下來的一把麵和一點油去為她和兒子做點東西吃之後便等死,但她卻信從了厄里亞先知的話做了,得到天主的照料,使她的麵和油決不會缺少。這裏所特顯的是窮寡婦的慷慨和先知有力的預言,寡婦在困境中仍相信天主對她的照顧,願意慷慨的把有限的資源獻出,亦因為她的慷慨,獲得天主許諾的實現。

聖詠 146 篇正好填滿這個堪受我們稱揚讚頌天主的故事,因為上主看顧了弱小的人:那些被欺的、饑餓的、被囚的、孤兒、寡婦等(第7-9節)。

在今天福音的另一個窮寡婦故事中,耶穌嚴斥經師的虛偽和貪婪,他們正正與窮寡婦完全奉獻的內在禀性相反。對世間的虛榮、名譽和財物的擁有能使門徒看不清做主的門徒的真正意義(見谷 10:35-45,常年期 29 主日),反而窮寡婦所做的卻是真正做基督徒所具備的素質,亦即是在天國中成為「最大」的。她的慷慨是一個積極的行動,因為她對天主是完全的交付,知道天主是感恩的來源,祂自會照料生命中的一切;加上她那謙虛、低調的奉獻態度獲得耶穌的稱讚。天主所賜予的,她都全部向天主呈奉、歸還!

原來跟隨耶穌做祂的門徒與做基督徒管家有著密切的關係。管家在新約中的描述是當主人不在時,僕人要好好的為主人保管他的財物,充份發揮這些受託保管的資源。那些明智善用天主禮物的管家,在福音中往往是獲得祝福和償報;至於那些不智的,最後卻受到主人的審判和責罰(參閱瑪 25:14-30,路12:42-48)。

做耶穌的門徒同時要懂得保管、善用和發揮天主所賜予和託付的一切資源,成為好的僕人、管家。我們每人都獲天主賜予不同和獨特的禮物,就該以明智和愛人的態度加以善用和發展,建設天國,加速天主神國的來臨,這是基督徒的責任。因此,基督徒「卻不因此而鬆懈現世的工作;忠於他們的師傅,信徒以正直、耐心與愛心執行現世的事務。」(教理 2046)

梵二大公會議《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中指出人類活動應在基督復活的奧蹟內臻於至善,並且「愛德的新誡命是
人類成全並改善世界的基本法令。.......這友愛不應只限於在大事上,而尤其應在日常生活中履行之。.......在基督復活後.......並透過其聖神,在人心內展開工作,不唯激發人們期望來生幸福,而且同時激發、淨化並增強人們另一豪邁的志願,即設法使人類大家庭的生活,更為適合人性,並使整個大地朝向這宗旨邁進。」(No.38)

總括來說;教會指出管家的職務包含兩方面的基本職責,就是慶祝天主的創造化工及天主的救贖。基督徒管家如何在創造的工程中與天主協作?首先,我們要欣賞和維持天主所創造這世界的美好,特別透過對生態的關注和行動,去建立相互依存、團結一體的關係。另一方面,基督徒管家亦需在天主救贖的工作中與天主協作。因著罪惡,人變得自私和心硬,基督徒求主賜予悔改皈依的恩寵,去改變及成長,成為自我奉獻和犧性的楷模,轉化世界。最後,基督徒管家也有責任在各方面建設教會。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藉着福傳和為人的服務,分施天主賜給世人的禮物和恩寵,所以教會規條的第五規亦提及信徒有義務各盡己力,支持教會物質上的需要(參閱教理2043)。

生活反思/實踐
1.  每主日在彌撒中捐獻時,你的態度是怎樣的?是有意識的感恩和對教會事工的支持,還是
     例行公事?
2.  基督徒管家有責任在天主的創造和救贖工程上與祂協作,在日常等生活中你可如何開始踐
     行這職務?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 年 11 月

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諸聖相通

教會在每年十一月一日慶祝「諸聖節」,讓我們想起天上的教會和旅途中的教會之間的彼此相通和共融。我們一方面祈求聖人為我們轉禱,亦渴望能夠成為天主自由光榮的子女,最終進入諸聖的行列,因為教會相信「所有人都被召叫成聖」(參教理826)。

在早期教會,信眾會在殉道者殉難的日子、地點慶祝他們「成聖」的榮耀,而到了第四世紀左右,便開始在五月十三日或聖神降臨節後的第一個週日,慶祝「諸殉道聖人節」。到了公元610年,教宗玻尼法四世更將羅馬的萬神殿改變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把節日的名稱改為「諸聖節」。在公元835年,教宗聖額我略四世將慶祝的日子改為每年的十一月一日,並推廣至整個西方教會。

在今日的讀經一中,聖若望描述人類理想的結局:「我看見在以色列子孫各支派中蓋了印的,共有十四萬四千。他們來自各邦國、各支派、各語言的,他們都經過大災難,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朝拜天主」。若望所描述的就是那些得到勝利、完成成聖任務的聖人,他們獲享永生的真福。這圖像預示了我們人類的終向:在教會的行列中,信友緊隨基督,以生命作見證,直至永生。

聖詠作者也讚美在上主前蒙福的人:就是那些手潔心清、不慕虛幻、不行欺騙的人,他們完滿承行天主的旨意,成為享見天主聖容的聖者。

教會傳統上除了紀念那些殉道者外,亦會冊封一些信徒為聖人,以宣布他們曾忠於天主的恩寵、英勇地修德行善。教會藉紀念殉道者及其他聖人,就是在他們身上「宣揚基督的逾越奧跡」;他們「曾與基督同受苦難、同享光榮」,教會表揚他們的芳表典範,以吸引信眾通過基督,歸向天父,同時亦藉著他們的功績和代禱,求得天主的恩惠。(參教理1173)

梵二大公會議更清晰地敦促教友的成聖使命:信徒藉著信仰的洗禮,領受聖神的印證,真實成為天主的子女,同屬於天主,所以真是聖徒。為此,我們必要正視天主創造我們的最終目的,就是成聖,邁向愛德的成全境界。信友們要按照基督的恩賜,步武基督,反映基督的肖像,在一切事上服從天主的聖意,獻身於光榮天主及服務他人,達致圓滿結局。(參教會憲章40)

諸聖節提醒我們:旅途中的敎會與天朝聖人之間的相通共融:我們紀念天上的神聖,不僅是以他們作模範,而是藉著實行手足之愛,加強整個教會在聖神內的團結。因為當我們與聖人接近時,我們亦更接近基督的生命和光明。同時我們也不會忘記為亡者祈禱,盼望他們早日進入與基督和諸聖的圓滿共融之中。

教理指出「諸聖的相通」包含著兩種緊密相連的意義:「神聖事物 (sancta)的共享」和「聖人們 (sancti)之間的共融」,而在教會中最「神聖的事物」首推基督的體血,的確基督的體血滋養著每位信友,並使我們在聖神內共融合一,好能將這共融通傳給世界,全人類(包括生者死者)的團結就是建基於諸聖的相通當中。在這團結中,天上教會與我們之間存著一份恒久的維繫,並互相交流美好的事物,每個人的聖德都能令他人受惠。

不容置疑,我們的教會是由唯一而同一的聖神治理,她所領受的一切益處須成為共同的資產,所有信友組成一個身體,彼此分享所有。基督是這身體的元首,祂將救贖的功勞通傳給所有肢體,而這種傳遞是透過教會的聖事而進行的。(參教理 947,948)

今天福音講述的真福八端,正是信徒生活行為的楷模和態度。默想真福、履行真福是基督徒每天的職分:人類幸福的指標,不在於地上的財寶、榮華富貴;而是跟隨基督、肖似祂的聖德,為天國的臨現而努力。我們在塵世的旅途中修德成聖,的確荊棘滿途。但仰望天主特選的諸聖,他們中不乏小孩、青年、昔日在世上時,也像我們般軟弱,但現在他們已安抵天鄉,這正好激勵我們勉力效法他們,在成聖的路上邁進。

生活反思/實踐
1.  誰是你的主保聖人,你會視他/她為「完成旅途任務的典範」嗎?你對聖人的「成聖」經驗有甚麼感受?你常邀請他/她為你代禱嗎?
2.  現今政局,有基督徒因為明認信仰而受到迫害/甚或犧牲生命,當你面對類似情況:宣認信仰而有生命危險時,你會如何取捨?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 年 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