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8日 星期一

教理主題:教會的社會訓導──經濟活動與社會正義

今天的教理主題是延續三週前(常年期第廿三主日)的教理內容,繼續介紹教會的社會訓導。今天的讀經內容提及天主的祝福和賞報、罪的嚴重性,以及當梅瑟和耶穌的追隨者聽見和發現其他人也擁有驅魔、醫治和先知的神恩時,感到恐慌和驚奇。

讓我們首先了解今天福音與雅各伯書內容的彼此關係。福音中帶出幾個重點:耶穌清楚指出,誰若為祂的門徒在傳揚福音的使命中作出任何幫忙,他確實會得到賞報。但誰若使人犯罪,特別是一些弱小和無知的人,他必受到懲罰和報應;越嚴重的罪行,就受到更重的罪罰。最後,人不單要承受嚴懲的恐懼,更甚的是,他們會因罪惡而與天主隔絕。這些恐怖的警戒正好與雅各伯書所斥責的經濟不公義相呼應。在末日時,那些向貧窮人詐取和欺壓的人會接受嚴厲的審判。富有人所堆積的財富將成為腐爛的、生了銹的金銀、甚至是控告的證據。給傭工合理的工資是遵守舊約法律,履行正義的基本要求,於新約更是愛的誡命,遠超守法的要求。原來如何運用物質財富並不止於倫理道德,亦是我們的信仰。今天的教理焦點,就是幫助我們提高對罪的意識和警醒,尤其在經濟上的剝削而衍生的罪惡,藉此幫助我們去回應被召去履行正義和加深對人的愛和尊重。

究竟經濟活動與社會正義有什麼關係?在現今社會中,對活躍經濟活動的目標認識有多少?對工作的理解又如何?我們試從教會的社會訓導的光照下,作進一步的探討。

按教會的理解,一切經濟活動的發展、生產的成長,是用來滿足人的需要。利潤或權勢的增加不是經濟活動的最後目的,而該是為人服務,不單是個人,並為全體人類服務。(參閱教理2426)

以獲利為唯一原則,以經濟活動為最終目的的理論是教會所不能接受的。同時,以「犧牲個人及社團的基本權利,而就集體生產組織」的體系,都是違反人的尊嚴。(教理2424)這只會使人眨抑為純粹獲利的工具,就是奴役人。此外,與共產主義相連的極權主義或社會主義的無神主義亦為教會所擯棄。教會也拒絕資本主義、個人主義、以及把巿場的法則視為比人的工作更重要的作法。(參閱教理2425)

然而,經濟生活許多時會引發各種不同的利益,彼此對立。解決這些衝突需透過尊重社會各方的權利與義務的談判,化解糾紛。當中可包括企業的負責人、薪資階級的代表、工會、以及政府官員。(參閱教理2430)經濟活動無法在制度、司法和政治的真空狀態中運行,所以,國家在經濟領域中也能擔當一個重要角色。「國家的首要任務,仍在於給這些安全條件提供保證,使得那些從事工作和生產的人,能享受其勞動的成果,並因此而感受到鼓勵,願意誠實而有效地去工作。」《百年》48.1

天主教認為工作和就業的機會應向所有人開放。不論男人或女人、健康或殘障者、本地人或移民,都不得有所歧視。社會應按照環境而協助國民獲得工作及就業。(參閱教理2433)

公道的薪酬是工作應有的成果。教會在梵二的《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再次重申「勞動的酬報應當使工人按照各人的任務、生產技能,以及企業和公共福利情形,相稱地維持其自身及其家人的物質、社會、文化及精神生活。」(GS67)(參閱教理2434)

工人有自由參與貿易和工會的權利。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教導「它們(工會)是爭取社會正義奮鬥中的喉舌,追求各種職業工人的合法權利。」《工作通諭20》教會亦指出「當罷工為得到相稱的好處成為不可避免、甚至必需的辦法,則罷工在道德上是合法的。」(教理2435)但倘若引入暴力或要達到的目標不直接與工作條件相關,或違反工益的,則在道德上是不可接受的。

面對現今生活中的和各類不同的問題,教會的社會訓導必返回一個重要的基礎上:就是天主不是只創造一個人,卻是一個群體人類。人是整個經濟社會生活的創作者、中心和目的。社會正義是關乎天主為眾人創造的財產,能夠按正義,並由於愛德的協助,實際使眾人共享。讓我們藉天主的助佑,努力實現罷!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對人的工作目標、意義和權利有些甚麼新的啟發?
2.  你是否願意在你的工作中履行社會正義,與天主合作,繼續延續天主創造的工程,為人類帶來生機?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9月

2015年9月27日 星期日

成聖之路-從「獻身」精神到「慈悲」心(第廿一期)


成聖之路-從「獻身」精神到「慈悲」心

「只要些許仁慈,就能使世界少一點冷漠、多一點正義。」

這是教宗方濟各於2013年3月17日,在他當選教宗後的首次三鐘經活動中分享的一段說話,點出了基督徒成聖和聖化世界的一個重要元素,就是懷有慈悲的心...

詳情大家可於網上下載閱覽!

2015年9月19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服務的召叫

我們接受洗禮時,喜悅地接受救恩,表示樂意分擔基督的三重使命:先知、司祭和君王的職務。聖子如何履行這份由父所交託的使命呢?就是取了奴僕的形體,甘願服從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在耶穌基督身上,我們見證到人類最廣、最深、最完美的回應和服從情操。

耶穌說誰若願意跟隨祂,就該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可惜,昔日的門徒和今天的我們,常掛心的是在團體中做「大哥」、想「話事」。但
耶穌的訓誨是:「誰若想做第一個,他就得做眾人中最末的一個,並要做眾人的僕役。

基督到世上來,為我們示範人如何滿全愛的法律,祂滿全了舊約先知所預言的「受苦僕人」的角色,自由地選擇聽從父的旨意,甘願為人受苦,承擔人類的罪過。我們如希望貫徹地追隨耶穌,亦需像基督一樣抉擇是否願意作一個以謙卑和愛,為他人服務的受苦的僕人,來回應天主的召叫。

耶穌服從至死,完成了「受苦僕人」對他人罪過的承擔,祂「犧牲了自己的性命,作了贖罪祭」並「承擔大眾的罪過,使眾人成義」。耶穌為我們人類的罪過向天父作了賠償。耶穌自己也在「受苦僕人」的光照下,去解釋祂生命和死亡的意義(參瑪20:28)。「基督為我們的罪死了」(格前15:3)。天主透過「義者僕人之死」這項救恩計劃,解救人類脫離罪惡的奴役。耶穌基督透過「服從」,認識自己的「使命」
,盡心盡力去完成祂為人類贖罪死亡的奧跡。(參教理601,615)。

基督確是我們的典範和導師,祂作為僕人的態度是主動而積極的。今天的福音中,聖馬爾谷記載耶穌給門徒的教訓是:誰最本事、最能幹的,應懷著感恩的心、更須謙卑自下,幫助他人。耶穌清晰地指出:信徒服務的終向:不是獲取報酬或光榮自己,而是服務-做大眾的僕人。

聖保祿在不同的書信中勸勉弟兄姊妹要發揮宗徒的職務,就是新約的僕役,因為服務是愛德的表達,服務令我們將對方的需要放在首位;而自己像侍婢般隨從於後。基督徒因這種服務的犧牲,彰顯基督甘願為朋友捨掉性命的一生,也正是耶穌對門徒彼此服務的要求。(參若
15:13-14,谷10:43-45)

的確耶穌基督身為天主子,也要學習服從、接受苦難、奉獻自已,承行天父的旨意。這種「完全的交付」需要具備「從天上來的智慧」
,雅各伯書指出:「真智慧是純潔的、和平寬仁的、滿是仁慈和善果的。在有和平的地方,謀求和平的人撒下正義的種子。」(雅3:
17-18)。」這份智慧使我們能自由而慷慨地奉献自己,完成使命。

其實,教會的訓導時刻提醒我們:天主的子民也參與基督的「王者」職務。基督、宇宙的君王和主宰,成了眾人的奴僕,因為祂「不是來受服事,而是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生命,為大眾作贖價」。對基督徒來說,「為王」就是「服務」,作為領袖的風範,必須懷有謙下的心態,準備為兄弟中最弱小的服務。尤其是在「貧窮和受苦的人身上」,教會在他們身上,看到「她那貧窮和受苦之創始者的肖象」。天主子民要按照這種與基督一起服務的聖召而生活。(參教理786)

教會重申:「所有人皆具有崇高的使命,而教會唯一目標,是在聖神領導下,繼續基督的工作,為真理作證。基督降世,是為服務人類,而不是為受人服務」(現代3)。因此可見,我們所有基督徒都是被召叫去彼此服務,要時刻懷著愛心服務他人,在教會帶領下,仰賴天主恩寵的助佑,發揮這使命的友愛精神,完成十字架的路。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有對「兄弟中最弱小的一個」服務的經驗嗎?有甚麼感受?你在他們身上找到基督嗎?
2.  你試過像門徒般在團體中「爭認第一」嗎?你願意以奴僕謙下的形像,服務他人,好能回應天父對你的召叫?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9月

2015年9月13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基督徒信仰的宣認

今天福音的經文可說是馬爾谷福音的轉捩點,藉著伯多祿對耶穌的信仰宣認,明認祂是默西亞,耶穌開始了祂面向耶路撒冷的救贖旅程,即祂的死亡、復活及升天之地。雖然伯多祿(代表着十二宗徒)領會到耶穌作為默西亞的真正身份,但耶穌卻願意教導宗徒,讓他們對此身份有更深入的認識。祂嚴厲訓斥伯多祿是為避免門徒對祂有錯誤的理解和幻想。伯多祿稱耶穌為「默西亞」,這除了解作「受傅者」之外,當時很多人期盼默西亞是政治上的拯救者,這亦正是耶穌一直想避免的誤解。反而,耶穌卻以「人子」來自稱,因為這名號有末世性的意義,卻沒有任何政治性的元素。在這裏,耶穌首次預言自己將要經過苦難、死亡而復活;祂是一位受苦的默西亞!做他門徒的,要像他們的師傅那樣,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接受苦難和犧牲以獲得永恆的生命(谷8:35)。

讀經一的依撒意亞先知書與福音的主旨「受苦」相連接,提及「受苦的上主僕人」(普通視他為耶穌的預像)。「上主的僕人」是以色列人被充軍流徒時期的先知,被視為他們的希望和安慰。他一生經歷的無數苦難,呈現了他的信仰見証;而今天所描述的是他在履行使命時,如何被折磨、辱罵、虐待(依 50:6-7),但最後他仍堅信上主會快來扶助拯救(8-9)。一如今天聖詠中,作者在大病獲得治癒後向上主作出衷心的感謝讚頌。第二篇讀經的內容是雅各伯書的核心主題:信德與善行的密切關係。信德是對天主啟示的接納並願意遵行主的旨意而生活。基督徒絕不可以度一個沒有行為的信仰生活,因為信德「若沒有行為,自身便是死的。」(雅2:17)

信友於主日感恩祭時都會誦唸信經。信經把信仰的中心內容精簡地表達出來,成為個人或團體的信仰宣認。不過,在闡述教會的信仰前,我們先要明白「信」有甚麼意義。原來,「信仰是天主向人啟示自己,並把自己賞給人,同時又給尋求生命終極意義的人充沛的光明,而信仰就是人對天主的回應。」(教理26)

「信經」”creed”一詞源於拉丁文 ”Credo”,意即你的心所傾注的或把自己交付給某人或事。兩者皆意味着投身和承諾。在主日或聖日所誦唸的信經是基督徒對天主的讚美和感恩的行為;感謝天主透過耶穌基督因着聖神的德能在我們身上所做的一切。由此,我們就不難明白「教會的信仰是指在信經中所承認的、在禮儀中所慶祝的、在實踐誡命和祈禱中所生活的信仰。」(教理26)

有一點我們要注意:信仰是一項個人的行為,是人對主動自我啟示的天主所作的自由回應,但信德並非一個孤立的行為,沒有人能由自己取得信仰,正如沒有人能由自己取得生命。信徒從他人身上接受信仰,也該同樣把信仰傳給他人。(參閱教理166)就像我們誦唸宗徒信經時,以「我信」作開始,這表示每個信徒個別所宣認的教會信仰,尤其是在受洗的時候;而在誦唸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時的「我們信」,是大公會議的主教們或更普遍地在信徒禮儀集會時所宣認的教會信仰。(參閱教理167)

更重要的,信友並不是在唸「公式」(formula),或更好說:我們並不信某些公式,而是信那些公式所表達,及信德讓我們所「接觸到」的事實。信仰公式能讓我們表達和傳授信仰,在團體中加以慶祝,吸收及日益熱切地去生活。(參閱教理170)在早期教會時,殉道者以信經作為基督徒彼此之間辨認和共融的標記。

信仰的共融要求一種標準的信仰語言,把所有信徒團結在同一的信仰宣認內。在宗徒時代,教會採用一些簡短而標準的條文(參閱羅10:9,格前15:3-5)來表達並傳授自己的信仰。其後,教會很快把信仰的主要內容編成一有系統的綱要,特別給洗禮的候選者使用。這個信仰的綱要,包含著所有蘊藏於新、舊二約內真正虔敬的知識,是基督徒「信仰的宣認」,亦即我們現今所用的「信經」。(參閱教理185-187)

在不同的世紀,曾出現許多形式的信仰宣認或信經,以回應不同時代的需要。最常用的是宗徒時代和古老教會的信經,即宗徒信經。另一個我們經常接觸的是第三世紀的尼西亞君王坦丁堡信經。它是教會最初兩屆大公會議(325及381)的成果。它至今仍為東西方各大教會所共同宣認。(教理194, 195)

信德的本質是積極、活躍的。當我們願意接受這個信仰,回應那向人自我啟示的天主時,我們一方面是追求成聖之路,另一方面亦同時要使這世界實現天國的完滿。因此,「所有基督徒無論生活在什麼地方,都應以言以行,昭示他們因聖洗而改造的新人好讓別人看見他們的善行,光榮在天的大父(參閱瑪5:16),並使別人領略到人生的真正意義,和人類共融的大團結。」《AG 11》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對信經(內容)的認識有多少?由今天開始,每次誦唸時要有意識地從心裏承認,口裏宣信我們三位一體的天主,以生活的踐行活出信德。
2.  做基督徒要負起十字架,求天主賜予你一夥受教的心,從祂身上獲得力量和堅強的信德,邁向成全之路。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9月

2015年9月6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天主教會的社會訓導

今天的讀經一依撒意亞先知預言天主必會為正在流徙中的以色列子民帶來救恩,當默西亞的時代來臨時,聾人將要聽到,瘸子必要跳躍如鹿,啞吧的舌頭也必要歡呼。這正好與今天福音彼此呼應。馬爾谷福音記載耶穌所行的奇蹟,正好指出依撒意亞先知所預言的「默西亞時代」已經來臨。接着答唱詠指出了我們為甚麼要信賴天主,而不要信賴世間的權勢和財富。因為上主正直寬仁,祂必保護弱小和被壓迫者,而懲罰作惡的人。

讀經二中雅各伯宗徒嚴厲斥責那些在教會內「以貌取人」的人,即那些優待富人的習慣,因為這是嚴重違反天主旨意的作為。天主將人可以獲得的最珍貴的禮物──信德──也賜給了貧窮的人。由此可見,天主願意與貧窮和弱小者站在一起,並優先考慮他們的需要,這也帶出了今天的教理主題:天主教會的社會訓導。天主的行動要求信徒們以一個全新的角度和價值觀來看世界的事物。在福音的光照下,我們明白到在天主的國度裡,世間的財富已經不再是決定人的重要性和他們可否享有特權的準則。

在今天的福音中,馬爾谷強調奇蹟發生的地方是位於外邦人的地域,暗示著外邦人也可蒙受耶穌的拯救。很明顯的,馬爾谷希望藉這個奇蹟帶出一個訊息,就是天主的王權和統治已來到了世上。一般學者都認為這奇蹟中的聾啞子不是天生的,他可能是後天受到某些疾病的侵擾,才失去聽覺和說話的能力。因此當耶穌一治好他後,他便可以清楚地說起話來。另外,雖然耶穌吩咐群眾們不要宣揚這個奇蹟,因為救恩的奧秘(默西亞的秘密)必須在耶穌死亡和復活的光照下,才可以充份地被明瞭。但是群眾反而愈發將這奇蹟加以宣傳。

1891年教宗良十三世頒佈的《新事》通諭,可以說是開啟了近代天主教會一系列有關社會倫理訓導的先河。《新事》除了為教會的社會訓導定下了基本的倫理原則外,這通諭更是教會首次以宗座的訓導權威,反省和指出今天世上引致種種貧窮和壓迫的原因,並為解決這些問題而作出實際的承擔。多年以來,雖然《新事》中一些有關實際社會問題的意見已因著時代的轉變而有所調整,但無可否認的是,《新事》開展了教會現代的社會訓導,隨後的教宗也頒佈過多份有關社會訓導的通諭和文獻。除了宗座的文獻外,不少地方教會也因應當地的情況,而發出有關社會事務的牧民指引,從而豐富了整個教會的社會訓導傳統。

總的來說,教會的社會訓導對財物及資源的運用,可以說是由六個較為廣闊的原則交織而成。首先,天主把大地及其資源,託付給人類管理。大地不是屬於人類,而是屬於天主,我們只是大地的管理人。世上的財物是供全人類使用的,而財物歸為私有,是合理的,是為保障人的自由與尊嚴,幫助每人供給自己基本的需要,以及負責被照顧者的需要(參閱教理2402)。第二,私有產權,是由正義的途徑而獲得或收受的,這並不廢除大地是給與整個人類的原始事實。雖然為促進公益,需要尊重私有財產,尊重其權利及其運用,但財物的普遍用途仍是首要的(參閱教理2403)。第三,政權為了公益,有權利也有義務,規範私有財產權的合法運用(參閱教理2406)。第四,在經濟事務上,對人性尊嚴的尊重要求人實踐節制之德,為調節對世物的貪婪;要求實踐正義之德,為保護他人的權利,並給予他所應有的;要求實踐連帶責任之德,以遵守愛德的金科玉律並隨從基督的慷慨(參閱教理2407)。第五,作為大地的管理人,我們必須尊重天主整個的創造,包括大地的所有資源,並依照天主的計劃來善用它們。第六,教會對社會經濟事務,也有權發表其道德的論斷。在道德層面上,教會擁有不同於政府的使命:教會關懷公益的現世層面,是因為公益導向至善,亦即我們的最終目的(參閱教理2420)。

對社會上和經濟上正義的追求是每一名基督徒刻不容緩的使命。在這追求正義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是被天主無私的愛所驅動並選擇與「貧窮和弱小者站在一起」。這是耶穌親身的教導,也是教會社會訓導的基礎。天主教教理2445條說:「愛護窮人與無節制的愛財或自私的濫用錢財不能並存。」聖金口若望亦曾說過:「不讓窮人來分享我們的財產,這是偷竊他們,除掉他們的生命。我們所持有的財物,不是我們的,是他們的。」梵二的《教友傳教法令》也教導我們:「首先要滿足正義的要求,因正義應付給的東西,不可作為愛德的恩賜去給。不僅要消除災禍的結果,也要消除災禍的根由;援助的方法要使接受者漸漸擺脫對他人的依賴,而能自給自足。」(AA8)

最後,我們相信種種人間的悲慘都是脆弱的人性顯明的標誌,人自原祖犯罪之後,就處於脆弱中而需要救恩。這是為何人間的悲慘贏得了救主基督的憐憫,願意把悲慘承擔起來,並與其「弟兄中最弱小的」認同。這是為何受悲痛壓迫的人都是教會優先關愛的對象。教會自創立以來,儘管其間有許多人為的缺點,卻未停止藉慈善事業致力於安慰、保護和解救他們。教會藉無數的慈善事業所作的,都是隨時隨地不可或缺的(參閱教理2448)。這正滿全了耶穌的教導:「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25:40)

生活反思/實踐
你認識教會的社會訓導嗎?你認為信仰與關心社會和參與社會事務有甚麼關係?
你會透過甚麼途徑參與和實踐教會關心社會的使命呢?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