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0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倫理的原則

今天的聖言把遵守天主律法的重要性,與耶穌叫人不應拘泥於祖傳的法令和傳統這兩個看似相反的主題放在一起,若果對這兩方面的教理沒有較清晰了解的話,在作一些倫理決定時便可能產生困難。在第一篇讀經申命紀裡,天主藉著梅瑟吩咐人民謹守遵行上主的誡命與規律,其出發點絕不是將人民的倫理和道德生活用法律束縛起來。聖經已說明以色列人因遵行天主的誡命,令其他民族對他們的智慧和見識刮目相看,並對天主為以民所做的一切感到讚嘆。天主的法律就是照亮他們生活的明燈。聖詠則道出信徒應有的行事態度以及應作的善行,譬如:正直、公平、誠實、不危害欺凌別人、不放債、不傷害無辜等。因此,聖詠的內容與讀經二雅各伯書的勸喻,互相呼應。雅各伯書尤其提醒我們應除去不潔和惡習,看顧孤兒和寡婦,並該「按這聖言來實行,不要只聽」。

梅瑟五書裡的法律,後期經過以色列的經師們的解釋和演繹,到耶穌年代已發展出多項細節的條文要人遵守。這些繁瑣的條文甚至使人忘卻法律是來自天主的啟示,以及梅瑟立法的初衷是出於天主對這個民族的關愛和照顧。今天福音裡,耶穌要讓人知道天主的法律並不是冷酷無情的約束。一個人守足外在的規條,但內心缺乏正義和愛德,並非是真正的虔誠。耶穌借用依撒意亞先知的說話來譴責那些偽善的法利塞人和經師,且告訴他們是那些發自心裡的惡念,使人不潔和不堪當崇拜天主。這裡,耶穌更強調聽他的說話,就好像讀經一裡梅瑟同樣以天主的名義呼籲人去聽從天主的話語。

究竟渡基督徒倫理生活有什麼準則?原來天主在創造人時,已在人心裡設定了「自然律」。這「自然律不是別的,而是天主賦於我們的靈性之光,我們因此知道該作什麼和該避免什麼......」以上是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真理的光輝》引用聖多瑪斯時所講的。教會的教理教導則有助人明瞭自然律的真諦,得到基督內的「新生命」。(參閱教理1697)。一個受過教導的良心會引領人走向基督,換句話說,就是活出真正的人性生命。事實上,人行事時所「選擇的對象、追求的目的或意向、行為的環境」是構成這行為道德性的泉源,或組成的要素。(參閱教理1750)。「選擇的對象確定一個意願行為的道德性,是根
據理智承認它和判斷它是否合乎真實的善。」(教理1751)。然而,有些倫理的準則是絕對不容置疑的,例如殺害無辜、姦淫、發假誓等。有些準則卻是沒有那麼絕對的,例如不守承諾,因為這是一個傷害他人的承諾等。一個人在作倫理行為的決定時,還需明白縱有良好的意向,亦不能使一件本身放任的行
為成為良好而正當的。好的目的不能使錯誤的方法成為正當合理。反之,一個附加上去的不良意向卻能使一個本身可以是良好的行為,成為不良的。(例子見教理1753)。

基督徒的道德行為,除了要跟隨絕對真理這個標準外,還需留意「自由、法律和恩寵」這三者對行為的影響,及如何真正使人獲得好處。「自由使人成為道德的主體。當人以自願的方式做事,可以說人是其行為之父」(教理1749)。「當自由是以天主、至高的美善為依歸時,會使人的行為達致完美。」(教理1744)「法律是行為的一套準則......由理性公布和制定的法律,是分沾生活的天主、造物主和眾人救主的眷顧。」「我們的成義來自天主的恩寵。恩寵是天主的恩惠,無條件地賜予的助佑,為使我們回應祂的召喚:成為天主的子女、義子、有分於天主的性體和永生。」(教理1996)。

一位非信徒與一位天主教徒對同一個倫理行為,可以有同樣的取決。這麼說來,是什麼令基督徒的行動有別於其他人?或使這行動有著特別的個性呢?原來為教徒來說,我們相信人是在基督內為天主所創造、救贖和保存的。當我們選擇善渡基督徒倫理生活時,我們不只是簡單地選擇對錯或作某些決定,而是在尋找一個取悅天主的聖善生活。因此,我們亦會聆聽和跟從教會的教導,學習明辨對錯是非。

此外,倫理生活的另一個準則就是要培養人有一個正直的良心,得到基督的聖言和祂教會教導的光照,良好的宗教知識的薰陶,靈修生活的實踐和指引,以及其他信徒的榜樣和見證。良心的培育不是一蹴即至的事情,而是一項畢生的工作,要努力使自己的思念、言語、行為符合基督的精神(參閱教理1694)。

生活反思/實踐
1.  這個世代,越來越多人所做的事相反「自然律」。你可想到有什麼真實的例子嗎?挑戰「自然律」可會帶來什麼後果?
2.  當你對一些倫理議題不太清楚時,你會採取什麼態度?有否嘗試了解教會對這問題的教導及究其原因?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 8 月

2015年8月23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信德的自由

今天的讀經一中,若蘇厄向以色列民提出一個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問題:「你們選擇你們所願意事奉的神吧!」人對他所事奉敬拜的神要作出選擇,這信仰雖然可能是源於家庭或民族,就如以色列人民一樣,但如這信仰要成為個人的信仰時,每個人都須以他 的自由意志去選擇是否信奉天主。這選擇相信是基於每個人在生命中如何體驗到天主對他的照料和愛護。這亦是聖詠作者的一份經驗,以至他向以色列子民呼籲: 「請你們體驗,請你們觀看:上主是何等和藹慈祥!」

今日所讀的厄弗所人書,則將這份天人間的愛情更具體地描繪出來,更以夫婦的關係表達基督與教會──天主子民之間的深情。亦讓我們知道基督如何無條件地愛了我們──教會當中的每一位。

今天的福音其實和讀經一互相呼應,都是向我們的信仰提出挑戰,究竟這個信仰,或者更具體地說,我們眼前的這位耶穌基督真的值得我們去相信嗎?福音中說到耶穌其實早知道祂的跟隨者中有些人是不信他的,甚至是負賣他的。這些人每日都和耶穌一起生活,親身接觸這位降生成人的天主,然而他們卻沒有因此而體會到天主對他們的那份愛或相信耶穌所教導的,可是耶穌基督並沒有因此而感到氣餒,又或惱恨他們,相反,祂仍決定堅定不移地去愛!

福音中提到雖然有很多人因為覺得耶穌的話生硬,又或因為耶穌不是他們心目中的默西亞而離開,但伯多祿代表著那十二人作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仰表白:「主!唯你有永生的話,我們去投奔誰呢?我們相信,而且知道:你是天主的聖者。」這是一項自由的決定和回應,而這份自由亦特顯出我們信仰的珍貴性。

梵二的《信仰自由宣言》指出:「人對天主所作的信仰回應該是自願的;所以不能強迫任何不願的人接受信仰。因為信仰的行為,由於本身的性質,該是自願的」。「天主召叫人們以心神和真理事奉祂,因此他們在良心上感到對祂有責任,並非被迫......這在耶穌基督身上全面地表現了出來」。事實上,基督曾邀請人接受信仰和皈依,但絕不強迫他們去接受。祂曾為真理作証,但不願「勉強那些拒絕真理的人去接受。祂的神國......藉著愛的力量而擴展,基督就是憑著這愛被高舉在十字架上,以吸引眾人歸向祂」。
(參閱DH10-11)

但這信仰是否就只是一個人自己的個人決定?教會相信為作出此信仰的決定,其實天主的恩寵已首先工作,就如今天的福音所說:「除非蒙父恩賜的,誰也不能到我這裡來」。教理進一步闡釋:「信賴天主及順從祂所啟示的真理,既不違反人的自由又不違反人的理智。即一如在人際關係中,相信別人所說有關他自己或自己意願的話,並信賴他們的許諾(如男女在結婚時),從而建立彼此間的共融,也不違反我們的尊嚴。」(參閱教理154)

這份對天主的完全信靠和信任,亦即我們傳統所說的信德,信德是三個超性德行之一,「藉著信德我們信天主,信祂所說過的和啟示給我們的一切,並且信聖教會為我們提出的當信的道理,因為天主自己就是真理。因著信德,『人自由地把自己整個託付給天主』。因此,信者尋求認識和實踐天主的聖意。『義人因信德而生活』 (羅 1:17)。」(參閱教理1814)

生活反思/實踐
1.  在主日彌撒中當你以《信經》宣認自己的信仰時,你是否真心相信《信經》的內容,而且  意識到這是自己抉擇的信仰,並賴此信仰而生活?
2.  聖經上說,「信者尋求認識和實踐天主的聖意」,你是否在生活中時否都願意聆聽天主的旨意並加以實行?還是感到:「此話生硬,誰能聽得下去」?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8月

2015年8月16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基督臨在於感恩(聖體)聖事中

今天的讀經以箴言開始述說智慧邀請人赴宴的故事。智慧(她)為赴宴的人所預備的是美酒佳餚,喜慶的食物,不像愚昧太太的愚蠢,只預備水和餅給來赴宴的人。這對比給我們指出人要作出選擇,回應誰人的邀請赴宴。原來只有接受智慧的邀請,吃她的食糧和飲她所配製的酒,才能使人得以生存,踏上明智的路。接着的聖詠以「請你們體驗,請你們觀看」的答句來邀請我們繼續品嚐智慧的豐盛宴席,以及準備我們進入今天福音的主題。至於厄弗所人書,保祿提醒我們要細心觀察自己怎樣生活;不要像無知的人,卻要像明智的人,時常辨別天主的旨意和跟從福音,度基督徒的生活。

那麼今天的福音給了我們甚麼信息?繼前兩個主日的福音讀經,今天的若望福音講述耶穌是生命之糧:祂的血肉是信友的飲食,能賜予永生的生命之糧,絶非昔日在曠野中所降下的「瑪納」,吃了仍會死的。每次在感恩祭中我們所領受的聖體,確實是基督的體血,是祂給人類的禮物,祂具體臨在於感恩(聖體)聖事當中。

耶穌基督雖於二千多年前離開人世返回聖父的身邊,獲享天父賜給祂的光榮,但祂仍然以不同的方式繼續臨在於祂的教會,在我們當中。梵二的禮儀憲章清楚指出基督在彌撒大祭裡,以聖事方式臨在。基督臨於感恩祭有四個方式:在彌撒聖祭中,祂不但臨在司祭之身,更臨於聖體形像之內。當教會在恭讀聖經時,是基督親自發言。最後,幾時教會在祈禱歌頌,祂也臨在其間,正如祂所許諾的:「那裏有兩個或三個人,因我的名字聚在一起,我就在他們中間。」(瑪18:20)(參閱禮儀7)

的確,主耶穌基督以不同的方式真實地臨在,與我們同在,但當中祂卻以一種超乎其他方式,也是最高峰的「真實的」臨在彌撒聖祭中,就是祂臨現於感恩(聖體)聖事的餅酒形下(參閱教理1373)。然而,教宗保祿六世在《信德的奧蹟》通諭中提醒我們:「這種臨在稱為『真實的』
,並非把其他『臨在』拋開,彷彿其他臨在不是真實的:而是說這一
臨在是卓越地真實,因為這是實體的臨在 ——由之,天主而人的基督,全然完然地臨在。」(MF 39,參閱教理1374)

基督是藉著餅酒的轉變成為祂的體血,而親臨在聖體聖事裡,這種轉變,天主教會恰當地、正確地稱之為餅酒的實體轉變(transubstantiation)(參閱教理1376)。

每次我們領受聖體(聖血)時,我們就領受了基督,並藉此獲得豐富的效果。首先,領聖體加強我們與基督的契合。領聖體帶來的主要效果是與耶穌基督親密結合,正如今天福音所說:「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若6:56)。一如物質的食糧滋養我們肉身生命,領聖體同樣奇妙滋養我們的靈性生命。共融於基督的身體,即「那藉聖神得到生命,也藉聖神賦予生命」的身體,能保存、增強並更新基督徒受洗時所接受的恩寵生命。(參閱教理1391-2)

領聖體使我們與罪惡分開。藉著感恩(聖體)聖事能激發我們的愛德除去小罪,並保護我們免陷於將來的大罪中。我們越分享基督的生命,越增進與基督的友誼,就越不容易因大罪而與祂分離,幫助我們度一個以基督為中心的生活。(參閱教理1393-5)

奧體的合一:感恩(聖體)聖事塑造教會。領受這聖事的人,與基督更緊密地結合。基督更藉此把他們與所有的信徒結合,成為一個身體——教會——祂的奧體。(教理1396)

聖體聖事促使我們關心窮人。愛是具體的,需要行動和回應。為能真實地領受基督為我們交付的體血,我們當在窮苦的人身上認出基督,認出是基督的兄弟姊妹,並致力服務他們。(參閱教理1397)

與基督徒的合一:由於教會的分裂使一些信徒未能共同與我們一起參與主的聖餐,我們因而體驗到很深的痛苦;這種痛苦越深,我們就應越迫切地向上主祈求,切望所有信仰基督的人能早日回復圓滿的合一。(參閱教理1398)

主耶穌基督再三邀請,囑咐我們在感恩(聖體)聖事中接受祂,並恩賜我們豐富的聖事恩竉。教會因此積極鼓勵信友在做好必須的準備後,參與彌撒時領聖體,這才符合感恩祭本來的意義。(參閱教理1388)教會亦規定信友「在主日和慶節參與神聖禮儀(彌撒)」,並以和好聖事做準備,每年至少領受感恩(聖體) 聖事一次。如果可能的話,就在復活期內履行。(教理1389,法典920)至於那些患病或年老體弱而未能前來聖堂參與彌撒的教友,司鐸或非常務送聖體員可從彌撒中剛祝聖的聖體或存放於聖體櫃內的聖體分送給他們。

生活反思/實踐
1.  每次領受基督的聖體時,你是否懷着一份渴慕之情,盼望與主契合共融?嘗試多感受「祂在你內,你在祂內」的感覺和事實。
2.  你是否願意在生活中騰出時間去朝拜聖體,與基督談心?每次當你見到聖堂內的聖體櫃時,你有否會想起放於其內的基督聖體?你又以甚麼態度去尊敬和朝拜主耶穌基督?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8月

2015年8月9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耶穌聖體是祭獻和聖事

我們營營役役為口奔馳,為賺取每天食糧而勞心勞力,而這些食糧只能餵飽每天的饑渴。昔日以色列民在曠野中,靠吃「瑪納」來維持生命,他們的生命仍會結束。但耶穌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糧,誰若吃了這食糧,就不會死。」這話的意思是什麼 呢?耶穌所賜的不是世間的食糧,祂卻是那來自天父的,能賜予人永生的食糧。藉著聖洗聖事基督徒雖已獲得了超性的生命,但仍需靠耶穌聖體,這天上的生命之 糧,來滋養並保全我們的超性生命,直到永遠。

今天的讀經一講述天主不斷以烤餅和水,振作了厄里亞先知的精神和體力,顯示我們必須靠天主所賜的食糧,才得到力量,完成上主委派的工作。讀經二闡明我們在聖神內受了印證,我們要依靠基督耶穌的救贖,淨化身心,去除邪惡,作為馨香的祭品,獻給天主,蒙主悅納。

主日福音中,聖若望宗徒記載耶穌說:「我所要賜給的食糧,就是我的肉,為使世界獲得生命。」祂表明自己的特別身份 ——「天主子」,就是永生的所在。祂才是我們人類生命中不能缺少的食糧。但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是否真的相信耶穌是永生的食糧?基督的祭獻如何臨現在奧妙的聖體聖事之內?

耶穌說的「食糧」,指向祂親自建立的聖體聖事。藉著聖體聖事,我們與主有更深的契合,從而獲得真正的生命。耶穌重申:祂來自天主,由天父派遣。當祂表明是「生活的食糧」時,顯示祂就是那成了血肉,寄居在人間的聖言,展現了天主降生成人及基督死亡復活的奧蹟。透過祂,在祂內,我們才認識天主的啟示。的確耶穌為了愛天父和愛祂拯救的人類,自由地接受了苦難和死亡。耶穌在十字架上完成祂的祭獻,賦予我們救贖、賠補、贖罪、和補償的價值。」(參教理609、616)

所以感恩祭是基督逾越的紀念,它是一個祭獻。在感恩祭中,基督所交付的身體,就是祂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所交付的身體;所交付的血,就是祂「為大眾傾流,以赦免罪過」的血(瑪26:28)。感恩祭的祭獻特質顯示在基督建立這聖事的話上:「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而捨棄的」
;以及「這杯是用我為你們流出的血而立的新約」(路22:19-20)。基督在禮儀中實現祂的逾越奧跡。這奧跡不會停留在過去的歷史中,因為基督已藉著自己的死亡摧毀了死亡,祂「一次而永遠地」從死者中復活、升天,吸引著眾人歸向生命,得以分享天主的永恆,超越萬世,臨現人間。(參教理1085)

感恩祭也同時是教會的祭獻。教會的訓導常提醒信眾: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在感恩祭中,教會偕同基督完全奉獻自己。基督的祭獻也成為祂肢體的祭獻,信徒們的生活、讚美、痛苦、祈禱,都與基督的奉獻結合,從而獲得新的價值(參教理1368)。在每次的彌撒聖祭中,我們呈上麵餅、葡萄酒,代表我們願意將天主給我們的祝福,連同所擁有的一切,奉獻給祂。此時此刻基督的祭獻臨現在祭台上,使一切都可以與祂的奉獻相結合。

我們深信禮儀行動標示著天主無條件的邀請,聖事慶典令我們在基督和聖神內與聖父相遇,我們需要以信德的回應來配合。的確基督一直活著,且藉聖體聖事「湧流出來的力量」與我們同在(參教理1153、1116)。由此可見當我們領受主的體、血時,我們的生命與基督的生命親密共融。這樣,我們才明白「吃了這食糧,就不會死。」的意義。不死,不是「長生不老」,而是我們整個生命是在主的生命之內,天主的生命永恒不止,我們也將會活到永遠。

生活反思/實踐
1. 當你面對基督聖體時,有沒有感謝祂的臨在?沒有祂,你會怎樣?
2. 當你願意「持續進修、加班工作」來賺取世間食糧時,你想想這是否天主的祝福?若你願
    意為世間的食糧付出那麼多,那你為獲取天上的食糧,又願意付出多少?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