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1日 星期日

「獻身生活年」通訊 - 聖保祿堂區通訊(第二十期)


獻身和福傳的典範 - 聖保祿宗徒

聖保祿宗徒信仰生活最突出之處,就是其歸依、獻身和承行主旨的精神。聖保祿宗徒自幼受了良好的教育,亦是一位有才幹的人, 但當他在大馬士革與復活的基督相遇後,深受感動,毅然放下一切,讓基督耶穌奪得了他...

詳情大家可於網上下載閱覽!

2015年6月20日 星期六

教理主題:天主的大能

常有人說:「天主到㡳在哪裏?」這大抵是人面對生命和信仰作出其中一個最深切的提問。教會內,我們每主日藉著信經宣認我們所信的真理,宗徒信經第一句:「我信全能的天主父」,為我們道出了天主獨特的屬性。然而,在我們的信仰生活中,又是否真的這樣承認天主的大能,祂是創造天地,是宇宙的主宰...,尤其在生活的巨浪中,我們又是否如此堅定地相信?


今日的讀經和福音就為我們闡釋了「天主的大能」,相信這信理亦是我們整個信仰和生命的關鍵。

「在起初」,除天主之外一無所有,天主從虛無中創造了整個世界 (參閱創1:1)。天主非必然要創造世界,而是由於祂本質的美善,在愛裡創造了生命。教會相信天主的創造除了因著祂的慈愛和良善之外,再沒有別的理由,「世界是為了天主的光榮而受造」。天主透過祂所賜予受造物的美善,來顯示自己的美善(天主教教理 293),並讓人以自由意志去明白和承認天主的大能。

今天的第一篇讀經,來自舊約的約伯傳。約伯自認是一個義人,卻遭受到痛苦磨難,他對天主表示不滿,甚至懷疑天主的正義和智慧。這裡,天主開始回應約伯,天主在「旋風中」,以駕馭大自然的大能顯現給他,天主反問約伯有關祂創造及宰制人類歷史的奧蹟,來代替給他一個正式的答案,卻讓約伯走出自身的框框,看到天主對人的美善寬仁而啞口無言。從以色列的救恩史中,天主行事公正。諾厄一事告訴我們,天主使洪水摧毀邪惡和罪惡,但卻保存了忠實的餘民;發出災禍並親自把以色列人從奴役中解救出來,經過四十年曠野生活之後,最終在天主應許之地建立一個民族來。

天主的安排為人不是全然可以明瞭,但天主自己卻全然明白。天主如何運用祂的大能?這為人的確是一項奧秘。但天主所創造的一切,沒有一刻不是在祂的手中。天主悉心眷顧所有的受造物,天主不僅影響歷史上重要的事件,也影響個人生命中的小事件,但卻不減損我們的自由意志。天主眷顧的大能,以一種奧秘的方式引導這世界以及我們的生命走向祂才知道的路。(青年教理 49)

天主的大能圓滿地在耶穌身上達至。今天的福音,記載了耶穌平息風浪的奇蹟,顯示耶穌有著相似天主的大能,當門徒面對海上的大風浪時,都以為耶穌睡著了,任由他們陷入風浪的險境中,然而他們忘卻了耶穌也與他們一同在風浪中,不同的是耶穌對天主滿懷信心,不被風浪所動搖而安然地睡著。直至門徒向耶穌呼救,耶穌以帶有威嚴的口吻向風和海下命令說:「不要作聲,靜下來!」,風和浪立時平靜下來。門徒非常驚懼,因為當時的人認為只有天主才能有這樣的能力。耶穌雖然行過不少驅魔、治病、復活死人的奇蹟,但是他卻沒有以奇蹟的大能去躲避自己的死亡。身為天主子的耶穌甘願成為一個無能為力的人,對天主全心依恃,交出自己的生命,死在十字架上。耶穌在死亡復活的過程中,完全的彰顯了天主的大能及愛的力量。

或許有人會問:天主既無所不能,為甚麼不創造一個沒有惡存在的完美世界呢?我們相信天主以祂無限的能力,常常可以創造更美好的事物。可是,天主以祂無限的智慧和慈愛,願意自由地創造一個「在過程中」的世界,讓人連同所有受造物承認祂,接受祂的愛(參閱天主教教理 310)。一如讀經二,聖保祿因著復活基督的愛的催迫,使他的心轉化過來,甘願為基督的愛而生活。在基督內,成為一個新的受造物,不受罪惡的控制。

全能的天主,沒有阻止惡的產生,天主容許惡 (物質惡和倫理惡) 的存在,這是一個奧跡。世上的惡大多是人濫用自由所產生的「倫理惡」。天主藉著聖子耶穌基督的死而復活為我們闡明,惡不是開端,也不是結局。天主是百分之百的善,祂並不會容許惡單獨存在,這並不是祂的計劃。祂常常從「惡」中仍引發出「善」來。因為天主的目的是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但這創造尚未完成,仍「在過程中」。我們相信世界雖然在極度動盪和痛苦的過程中,但天主仍會以祂愛的大能,透過基督的救贖,聖神在教會內的工作,使世界繼續朝向它最終的目標,在祂內達至圓滿 (參閱青年教理 51)。

生活反思/實踐
1.  在充滿罪惡或遭受困苦磨難的境況中,你如何體會到天主的大能在工作?
2.  在生活實況中,當他人面對生活的挑戰或磨難時,你有什麼生活的經驗可以為他帶來支
     持,使他相信天主的慈愛和良善?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6月

2015年6月14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教會與天國

今天的讀經一選自厄則克耳先知書。當時南國「猶大」正被巴比倫侵略,大批以民被逼充軍,甚至乎當時的猶大王也是由巴比倫君王冊立的傀儡。厄則克耳在巴比倫蒙召為先知,而上主也透過他重新許諾將拯救以色列子民。先知預言上主所揀選的嫰枝必 生長成為以色列山上高大的香柏,成為飛鳥棲息之地。這預示著達味王朝的復興,並藉「耶穌基督」這嫩枝而得以實現。當然,這香柏也成了未來新約教會的預像。 今天的答唱詠選自聖詠92篇,是舊約肋未人在進行每天聖殿的禮儀時詠唱的七篇聖詠之一。聖詠中述說正義的人被栽植在上主的殿裡,開枝散葉,結出果實。這正 好預示著基督徒在新約教會內,藉洗禮和各件聖事的滋養,得蒙救恩並茁壯成長。而得救的我們也應學習舊約肋未人的榜樣,高聲地宣告說:「上主,歌頌你的聖 名,是多麼美好!」(詠92:2)

今天的讀經二選自格林多人後書,內容與今天福音的訊息也有著密切的關係──就是天國隱密而逐漸的成長。保祿宗徒強調現時我們並非憑肉眼,而只是憑信德與主來往。在這有限中我們熱切地期待祂最後審判時光榮的再來,那時我們將滿全地回到主的懷抱中並接受賞報。我們明白天主的國現時仍未完滿地臨現於現世之中,因此保祿時常提醒我們要放心大膽,並在一切事上以討主的喜悅為光榮。今天選讀的馬爾谷福音主要記述耶穌的比喻,並以「天主的國」作為其中最重要的主題。值得留意的是,當時聽眾中有很多人根本未能明白耶穌所講比喻的意義,包括門徒們在內,而需要私下向耶穌要求解釋。今天的比喻提醒我們,末日(應許
收割)的時間已經到了。天國的成長就好像一粒種子的發芽,是一個隱密的事實,人們不能完全明白和掌握背後的奧秘。另一方面,天國也好像芥子般,起初是所有種子中是最小的,但在天主的眷顧下,成長起來卻成為一切灌木中最大的一棵。天國的成長彰顯了天主的大能,而並非只是由於人為的努力。

教會與天國有著密切的關係,但也有著微妙的分別。耶穌降生成人,啟示了天國的喜訊和救恩,並要求我們悔改和接受祂所賞賜的新生命。我們相信藉著耶穌的來臨,天國已在人間開展了。但這天國的圓滿還未實現。信仰告訴我們,當耶穌第二次來臨並帶來新天新地時,天國才達致圓滿。在這現世的旅途中,那帶領、滋養和準備我們邁向耶穌再度來臨和天國圓滿臨現的,就是教會團體了。教會憲章第五節說:「教會是天國在人間的幼芽和開端。」在尼西亞信經中,我們除了向三位一體的聖父、聖子和聖神宣信外,我們也宣信唯一、至聖、至公和宗徒傳下來的教會。為什麼教會成了我們宣信的對象呢?因為教會就是耶穌的身體,而
耶穌就是這身體的頭(教理792)。在這奧體內,所有個別的成員與耶穌聯合在一起(教理788),就如在婚姻結合中的二人成為一體,作為頭的基督稱為「新郎」,而作為身體的教會稱為「新娘」(教理 796)。

教會的成員被召叫離開過往被罪惡所束縛的生活,並與基督聯合在一起在這「聖神的宮殿」內(教理 797)。教會這「聚集」的目的,就是讓她的成員們得享在基督內的新生命,即祂的救恩和萬物的更新。當耶穌在世上開展祂的天國並把祂救恩的奧秘啟示給我們時,這更新已經開始了。而耶穌的奧秘也是教會的奧秘。教會憲章第三節宣稱:「教會即基督之國,原在奧秘之中,因天主之德能在世間也看到增長。」一方面來說,教會有形的架構與組織並不完全等同於整個基督的玄奧身體。但同時間,人間的教會與富有天上神恩的教會也不是兩件不同的事物,而是一件複合的真象,包括著人為的與神為的成分。

教會的存在是因為人們需要耶穌的救恩,而教會「至公」的本質直接引申出教會需要把福音傳至普世的使命。正是由於這原因,梵二大公會議再次重申:「大會謹遵著聖經和傳統,強調這一旅途中的教會,為得救是必需的。因為得救的惟一中保和途徑就是基督,祂在自己的身體內,和我們在一起;祂曾親口明白地訓示信德及聖洗的需要,同時確認了教會的需要,而聖洗則是進入教會之門。所以,如明知天主藉耶穌基督所創立的天主公教為得救必經之路,而不願加入,或不願在教會內堅持到底,便不能得救。」(LG14)但另一方面,教會也明白救恩的奧蹟超過教會有形的架構,因此「那些非因自己的過失,而不知道基督的福音及其教會的人,卻誠心尋求天主,並按照良心的指示,在天主聖寵的感召下,實行天主的聖意,他們是可以得到永生的。」(LG16)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認為教會與天國之間有甚麼關係呢?你會怎樣參與教會拓展天國的使命和任務呢?
2.  你認為「救恩」是甚麼?耶穌怎樣拯救了你?你相信教會內有救恩嗎?教會怎樣延續耶穌
     基督救贖世人的使命呢?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6月

2015年6月4日 星期四

教理主題:聖體聖事是新約的祭獻

教會第一次慶祝聖體聖血節,是在1246年,之後的一百年內此慶節便傳遍整個西方教會。1264年教宗烏爾班四世委託聖多瑪斯為普世教會慶祝聖體聖血節撰寫專用的彌撒經文,亦即我們今天載於羅馬彌撒經書中的集禱經、獻禮經及領聖體後經。

在今天的讀經一中,出谷紀記載了梅瑟代表天主以牛犢作祭獻,作為獻給上主的和平祭,藉此「盟約的血,天主與他的子民訂立盟約」,他們亦許諾「凡上主所吩咐的,他們必聽從奉行」。教會視這舊約的標記為新約聖體聖事的預象(教理1150)。這盟約不單是一份「文件」或文字,而且是「血肉」相連的,和生命有關,透過這祭獻,以色列民紀念他們所獲得的救贖。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在最後晚餐中對祂的門徒說:「這是我的血,盟約的血,為大眾而傾流的」。讀經二中希伯來人書的作者更清楚地為我們闡釋耶穌基督為我們帶來了新的盟約,新的救贖。祂以自己在十字架上一次而永遠的祭獻,補贖了在先前盟約之下,所有的罪過,為全人類獲得天主所預許的永遠救贖。

特倫多大公會議論述基督這一次而永遠的祭獻與聖體聖事的關係是說道:[基督]我們的主、天主,以代禱者之身死在十字架祭台上;祂藉此一次而永遠地奉獻自己給天主父,為人類實現祂永恆的救贖。可是,祂的死亡不應使祂的司祭職中斷(希7:24,27),於是,祂在最後晚餐,即「祂被交付的那一夜」,願意留給教會──祂鍾愛的淨配──一個有形可見的祭獻(正如人性所要求的),以便重現祂在十字架上一次而永遠地所完成的流血祭獻,使此祭獻的紀念一直流傳至世界的終結(格前11:23),並使其救贖效能應用在我們身上,赦免我們每日所犯的罪過。(教理1366)而聖奧思定亦向我們指出:教會不斷地以教友都熟知的祭台上的(聖體)聖事重行(reproduce)這個祭獻;教會也很明白,隨著她所奉獻的,她自己也被奉獻了(教理1372)。

我們也藉著與基督的結合,將我們的生命也一同奉獻:「在感恩祭中,基督的祭獻也成為祂肢體(教會)的祭獻。信友的生活,他們的讚美、痛苦、祈禱、工作,都與基督的讚美、痛苦、祈禱、工作,及祂整個的奉獻結合,因而獲得新的價值。基督的祭獻臨現在祭台上,使世世代代的基督徒,都可以與祂的奉獻相結合(教理1368)。

反思:
1.  每次當你領受聖體聖血之後,你是否會靜下來祈禱謝恩,與主密談,之後懷著「耶穌在我
     心」的態度去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
2.  耶穌願意以自己的體血(生命)和你分享,當你領受聖體聖血後,又是否願意將自己的生命
     和其他人分享?你會選擇用甚麼方式,和其他人分享呢?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