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2日 星期日

教理主題:基督徒的祈禱

今天的讀經一選自「耶肋米亞」先知書。當耶肋米亞任職先知時,正值南國猶大內憂外患之際。 耶肋米亞認為盟約的破壞以及這為國家所帶來的災難,都是由於選民們所擁有的頑固的心(見耶5:23, 13:10, 23:17)。在舊約中,「心」是人內在的意志和作決定的地方,而非只是情感之所。但與此同時,先知也指出儘管以民破壞了盟約,但上主仍是忠信的,祂必為 他們帶來救恩,並與他們訂立新的盟約。西乃山的盟約是刻在石版上的,並由以民的祖先們一代一代傳下來。但將要來臨的新盟約會是由天主親自與每一人所訂立,並刻在每一人的心中。新選民遵守法律不會再只求外在的禮節,只是出自內心的皈依,這皈依源自對上主深度的「認識」和「愛」。在讀經二的希伯來人書中,耶穌被作者形容為最完美的司祭及新盟約的中保。今天的讀經來自一個較長的片段(4:15至5:10),主要是描述耶穌作為司祭的特質。藉著在十字架上的死亡和自我奉獻,並透過祈求赦罪的祈禱,耶穌成了天人間的中保,永遠救恩的泉源,並按照「默基瑟德」的品位,永為新約的大司祭。

今天的福音承接上主日有關復活拉匝祿的敘述,耶穌指出祂要受光榮的時間已經來臨。經文中提及有外邦人想拜訪耶穌,這預示著萬民都要前來見證人子的光榮。在若望的描述中,耶穌十分清楚自己在世時的工作和使命。而祂的「時辰」正是指祂的受難和光榮,透過死亡、復活和升天而回到天父的身邊。耶穌直接地向天父說出的祈禱,表達了祂的服從,也得到了天父的肯定。天父更應許所有歸向耶穌十字架(被舉起)的人,都可獲得救恩。這呼應了在這段經文起初所述,外邦人來拜訪耶穌所象徵的普世救恩。

祈禱就是將整個人置於天主父、子和神親臨中的習慣。天主教會的傳統相信祈禱就是嘗試或已成功地將整個人指向或共融於深愛著我們的聖三之中。為信徒來說,這共融常常是可能的,因為藉著入門聖事,我們已與基督結成一體,祂是通往聖三內在生命必然的途徑。祈禱可以是發聲的,也可以是靜默的。但最重要的還是祈禱應該引領我們透過耶穌基督與聖三聯繫在一起。基督徒祈禱的特色正是與基督的共融,並且這共融擴展到祂的身體、教會內。祈禱的幅度就是基督之愛的幅度。(CCC2565)

因此,祈禱不應是發自人的咀巴,而應是發自人內心的最深深處。聖經有時將這人的最深處稱為靈魂或心神,而稱為「心」的次數最多。的確,是人的心在祈禱。如果心遠離天主,外表的祈禱就虛而不實。(CCC2562)相反,若人的心靠近天主,則祈禱才會找到它真正的意義。

在這裡我們所指祈禱應發自人內心的「心」,並不是指肉體上的心臟,而是人內裡最深處的居所。心是理性抓不到,別人也摸不著的隱密中樞,只有天主的神才能洞察和認識它。心是作決定的地方,在我們心靈慾望的最深處。心是真理所在,是我們選擇生或死的地方。心亦是相遇之處,因為我們都是天主的肖象,我們受造是活於天人的關係之中:心是天人結盟之所在(CCC2563)。

由此觀之,基督徒祈禱的第一個特色就是它完完全全是天主的禮物和恩賜。祈禱不一定要發聲,也不一定要經過理性的編排。它可以是純默想的,祈禱者甚至可以進入「神魂超拔」的境界,被提升致完全與主同在的經驗中。由於真正的祈禱發自人內心的最深處,在這裡天主與人相遇,所以我們相信基督徒的祈禱一定是天主的禮物。耶穌先來尋找我們,開口向我們要水喝。耶穌口渴;祂的要求來自天主的內心深處:天主渴望我們。不管我們知道或不知道,事實上,祈禱就是天主的渴望與我們的渴望相遇。天主渴望我們渴望祂(CCC2560)。

基督徒祈禱的另外一個特色就是聖神的臨在。聖神是耶穌在世時所預許的「護慰者」和「施恩者」。祂常常是基督徒祈禱的內在導師,祂的傅油滲透我們整個的存在。當然,每位祈禱者各有不同的祈禱途徑,但是,是同一聖神在眾人內並偕同眾人行動。在聖神的共融中,基督徒的祈禱才是教會內的祈禱。(CCC2672)

最後,透過祈禱我們得以與天主之母獨特地聯合在一起----因著她的同意和與聖神的合作,使聖子的降生成人得以成為事實。天主教會相信耶穌是天主與人類之間的唯一中保,唯一的道路。同時間,我們也宣認瑪利亞---耶穌的母親,也是我們的母親(這為耶穌來說,是顯然易見的)為我們指出了這道路,她也是這道路的「標記」。這完全是由於瑪利亞在天使報喜時以信德表示同意,並毫不猶疑地保持著此同意,直到十字架下(CCC2674)。這樣看來,當一名基督徒願意懷有聖母的心情,與聖母一起對上主表達出「我的靈魂頌揚上主」的讚頌時,他也把自己置身於聖神的庇蔭和工作之下,並與聖母一起向上主說出她的名句:「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路1:38)

生活反思/實踐
1.  你有祈禱的習慣嗎?你是否恆常地祈禱?你祈禱的來容是甚麼?你是否常在祈禱中求賜予力量承行主旨、光榮天父?
2. 你有否在祈禱中經驗過與主共融的甘飴﹖你有否特別的計劃來改善你未來的祈禱生活?

教區教理中心及教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3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